当性侵指控“反转”之后,我该相信谁?

一个热点事件经历一次甚至数次“反转”——我们大概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了 。 反转意味着不同声音、不同“事实”的出现 。 如果把“事实”视作一个过程 , 你关注新闻 , 几乎绕不过反转 。 过去 , 人们常说新闻报道的反转 , 而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诉求也同样可能反转 。

 

在这其中 , 性侵指控中的反转尤其受关注 。 自今年“罗冠军事件”

(目前的说法认为存在“反转” , 而举证的困难使事件也可能不断陷入“罗生门”)

发生后 , 在最近几起性侵指控中 , 许多网友都会议论起是否会发生反转 。 确实 , 这是一类极为特殊的反转 。 性侵或性骚扰事件难以举证 , 司法举证难 , 在网上要表述的更难 , 后者经常是可断章取义的聊天记录、衣物照片 。 这让受害者指控、维护权利更加艰难 , 同时也可能让人借此夸大或创造一些本来不存在的事实 。

当性侵指控“反转”之后,我该相信谁?。 

反转当然不是一个新话题 , 这个词能否恰当地表述问题也值得商榷 。 然而 , 当社交媒体、性侵或性骚扰和反转结合在一起之时 , 当网友发出因为“罗冠军事件”不再相信此类控诉之时 , 需要反思的就不只是一些关于“反转”的陈词滥调 。 反转意味着可能更全面的“事实” , 但是“等反转”的心态却可能使人通往冷漠之地 。

 

撰文|刘亚光

扑朔迷离的“黑箱”

 

近些年来 , 大家耳熟能详的发生过反转的新闻并不罕见 , 诸如“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罗一笑”事件、“广州小学生血衣”事件等等 , 都曾经引发过大规模的讨论 。 类似上述与性侵相关的新闻 , 由于常常能够激发起大规模的愤慨 , 因而当其发生反转时 , 引发的舆论震荡往往显得格外突出 。

 

同时 , 正如伊藤诗织在《黑箱》中所描述的那样 , 由于案发环境具有高度的隐秘性 , 即使通过法律途径 , 性侵案件的举证依旧十分艰难 。 这使得当举证的场景移动到网络上 , 真正的受害者在作出类似的性侵指控将面临诸多的怀疑 , 蓄意诬告者也拥有足够的空间挟持舆论与诬告目标之间进行博弈 。 因此 , 有关性侵的新闻常常发生反转 。

 


当性侵指控“反转”之后,我该相信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