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上甘岭——几十年来一直是英勇顽强的代名词!
:原题为_解放军报|上甘岭——几十年来一直是英勇顽强的代名词!。
编者按
1953年7月 , 《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 。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保卫了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 , 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 。 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 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 ,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 ,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 讴歌中国人民志愿军 , 成为国产战争故事片的一个重要题材 , 涌现出《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打击侵略者》等一大批优秀影片 , 充分展现了志愿军与侵略者浴血奋战 , 全国人民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 产生了巨大影响 , 成为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材 。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 , 解放军报微信将陆续推出 “抗美援朝经典影片”系列文章, 和你一起回顾当年那些振奋人心的优秀作品 。
电影《上甘岭》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的故事片 , 也是新中国最优秀的战争影片之一 , 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 。 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 , 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 , 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接收某阵地后 , 在缺粮断水的情况下坚守坑道 , 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 , 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 , 以惊人的毅力坚守24天 , 最终迎来大部队反攻胜利的故事 。
文章图片
《上甘岭》剧照
要想了解这部影片 , 就必须得介绍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 , 战场主要集中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附近进行 。 志愿军先后投入作战的有第15军、第12军等部约4万人 。 上甘岭战役参战的志愿军部队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 在43天的战斗中 , 仅第15军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 , 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 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使得上甘岭成为英勇顽强的代名词 , 也从此成为了人民军队乃至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高地 。
文章图片
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英雄阵地欢庆胜利
影片的主要编导:林杉(1914~1992) , 浙江慈溪人 , 著名电影剧作家 。 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副厂长、中国影协书记、《大众电影》主编 。 著有电影文学剧本《吕梁英雄》《刘胡兰》《丰收》《上甘岭》《党的女儿》等 。
沙蒙(1907~1964) , 河北玉田人 , 著名电影导演 。 曾任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 。 导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赵一曼》《上饶集中营》《丰收》《上甘岭》等 。
1953年10月 , 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刚刚签订完 , 时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秘书长的林杉 , 参加了第三届祖国赴朝慰问团 。 在朝鲜 , 林杉参观了一个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三周年的展览 , 在一座标有“上甘岭战役规模与作战情况”的模型前 , 一名十八九岁的青年战士 ,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 用动人而朴素的语言 , 向参观者介绍战友们如何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 , 坚持坑道斗争 , 终于使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此时 , 林杉感到全身热血沸腾 , 产生了要在银幕上展现他们英雄风采的强烈冲动 。
林杉回到北京后 , 遇到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的导演沙蒙 。 沙蒙听完林杉朝鲜之行的讲述之后 , 非常激动:“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呀!”随后坚定地说:“走 , 到朝鲜去 , 必须要拍摄《上甘岭》!”
- 解放军报|西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张水利大校就中方1名士兵在中印边境地区迷路走失发表谈话
- 解放军报|钻密林 趟激流 墨脱官兵踏上艰辛巡逻路
- 解放军报|接过军旗 做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 解放军报|阿勒泰的秋天有多美 跟边防官兵去看看
- 解放军报|我们不做“说教”的搬运工
- 解放军报|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 解放军报|来队家属要躲着工作组,迎检与家属正常活动冲突吗
- 解放军报|离开后勤就打不了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启示录⑤
- 解放军报|激活教育课堂,这个旅为教育课引入“话题辨析”
- 解放军报|第7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副队长:我记忆中的申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