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六):德州仪器的“罗生门”( 二 )


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六):德州仪器的“罗生门”
本文插图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奖者杰克·基尔比)
顺利涉足半导体 , 又拿下了国防系统订单 , 让德州仪器很快走上了正轨 。
但这并不是其能屹立不倒的原因 , 德州仪器还十分注重产品线的丰富程度 , 积极布局大众消费市场 。
许多人学生时代用到的能进行多功能计算的手持计算器 , 发明者正是德州仪器 。 除此之外 , 德州仪器还推出了第一款单芯片语音合成器 , 应用于手持式教育玩具“我说你拼”(Speak & Spell) 上;打造了第一款单芯片微控制器(MCU) , 来改造家用电器和工业设备等 。
消费市场大获成功 , 20世纪70、80年代 , 德州仪器在数字钟表、电子手表、便携式计算器、家用电脑以及各种传感器方面业务十分走俏 , 并在世纪末将国防业务直接出售了 。
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六):德州仪器的“罗生门”
本文插图
那为什么 , 这位转型成功的昔日IC霸王会从消费端隐退 , 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toB型选手呢?因为在微处理器领域 , 德州仪器遇到了一个初兴但有力的对手——英特尔 。
在前面的篇章中 , 我们提到英特尔8008是世界第一个8位处理器 。 但其实早在英特尔之前 , 德州仪器也曾推出过一款8位处理器 。
当时 , 一个名为计算机终端公司(CTC)的公司计划设计一台电脑 , 德州仪器和英特尔都得到了单MOS芯片的订单 。 德州仪器的表现很不错 , 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发出了TMX 179 , 比英特尔更早搅和 。
但TMX 1795芯片的体积实在有点大 , 存在大量浪费的空间 , 性能无法满足要求 , 也很难被商用 。 这也给了英特尔8008赶超的机会 , 并在CTC之后还相继获得了来自IBM、微软的订单 , 拿下了PC处理器市场的庞大份额 。
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六):德州仪器的“罗生门”
本文插图
面对席卷全球的个人桌面电脑风潮 , 德州仪器当然也挣扎了一下 , 又再次抢先推出了16位处理器TMS9900 , 这会因为缺乏可兼容的外围芯片和软件而失败 。
到最后 , 德州仪器一看英特尔大势已成 , 自己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在过去十年里从30%跌至只剩5%左右 , 为了削减成本 , 甚至在1980年到1982年间裁减了1万名员工 。
最后壮士断腕 , 选择离开微处理器业务 , 放弃了在PC市场“泥足深陷” 。
变轨2:从移动霸主到B端王者
如果说微处理器业务的“滑铁卢” , 将德州仪器推出肥美的了PC市场 , 却也意外地为其开启了移动芯片的大门 。
德州仪器大刀阔斧地出手了国防、打印机、电脑、DRAM等一系列业务 , 在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 , 开启了集中在移动领域发力 , 将业务聚焦在数字信号处理和模拟芯片领域 , 并说服诺基亚采用了其DSP产品 。
在那个诺基亚红透半边天的2G时代 , 德州仪器也通过与其的合作 , 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手机芯片供应商 。 广泛流行的塞班系统 , 也采用的是德州仪器的处理器 。
尽管伴随着安卓系统的流行 , 高通骁龙处理器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 但德州仪器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 , 凭借不错的能效 , 依然是许多手机厂商的首选 , 比如华为首批双核智能手机P1 , 就采用了德州仪器的OMAP系列处理器 。
【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六):德州仪器的“罗生门”】
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六):德州仪器的“罗生门”
本文插图
2007年 , 德州仪器还发布了第一个单芯片数字手机解决方案 (LoCosto) 系列 , 以期待让手机变得更加智能 。
一切看起来都很好 , 如果没有3G这个意外的话:
高通利用3G技术知识产权问题 , 将德州仪器阻挡在了新市场的门外 。 因为德州仪器的处理器只有GPU和一些DSP单元 , 手机厂需要另外购买基带芯片来进行集成 , 而高通则是将处理器和基带直接集成在一起出售 , 就算需要支付一笔授权费 , 也比后续组装更加简单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