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北交大团队研发世界首套城轨回收能量装置 为地铁节能减排


***讯(采访人员刘洋)如何降低地铁的供电能耗?地铁运行时突然停电怎么办?***采访人员今日(10月13日)从北京交通大学获悉 , 该校成功自主研发世界首套城轨交通地面式混合储能装置 , 不仅能够回收利用列车制动能量为“电老虎”降耗 , 还能够在供电系统突发故障时 , 利用储能将列车紧急牵引至地铁站 。
成果:储能混合装置为地铁日节电千度左右
据北交大介绍 , 这套装置名为“地面式超级电容/电池混合储能装置” , 已在北京地铁八通线梨园站通过了挂网试验 。 该装置由电气工程学院杨中平&林飞实验室自主研发 , 是世界上首套城轨交通地面式混合储能装置 。
在八通线梨园站的试验结果表明 , 夜间单车运行时 , 每趟节能率均能达到20% 。 该装置工作日每日节能约1500度电 , 周末每日节能约900度电 。 如果按照节约1度电减排0.977kg二氧化碳来计算 , 该套装置工作日每日减排1.46吨二氧化碳 , 周末每日减排0.88吨二氧化碳 。
据实验室负责人杨中平教授介绍 , 2016年 , 他带领团队师生研发了我国首套200kW及1MW地面超级电容储能系 , 并在北京地铁八通线成功运行 。 目前 , 该储能装置已在国内多条地铁线路投运 , 节能效果显著 。 本次试验成功的混合储能装置 , 是继2016年研发的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的第二代产品 , 相较第一代纯超级电容储能系统 , 平均每天可多节电150度 。
团队利用超级电容和钛酸锂电池的储能特性 , 将列车制动能再生的电能 , 同时储存在超级电容和钛酸锂电池中 。 当列车牵引时 , 再将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 , 使再生能量被充分利用起来 。 而且 , 这套混合储能装置在省电的基础上还节约了成本 。
***采访人员从北交大了解到 , 今年9月底 , 在北交大召开的交流会上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专家库聘任专家、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兼设备部副部长黄旭虹表示 , 如果没有地面吸收装置 , 多余的能量会变成灾害 , 比如 , 地铁制动盘磨损严重 , 每3个月就要换轮子 , 几个月就能消耗掉几年的成本 。 国外虽然也有轨道交通的节能技术 , 如超级电容、飞轮等 , 但这些都对中国引进有所限制 。 之前北京地铁运营方曾考虑过用国外产品 , 甚至在变电所预留了节能设备的位置 , 但是光一个站的超级电容设备就要600万元 , 成本畸高 。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李宇杰表示 , 节能是北京“智慧地铁”的一项重要需求 , 杨中平&林飞实验室团队面向行业需求开展研究下一代储能装置 , 效果显著 , 是国际上真正的第一个兆瓦级混合型储能装置 , 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
团队:近40度高温中蹲守地铁站试验
新京报北交大团队研发世界首套城轨回收能量装置 为地铁节能减排
本文插图
图为团队在实验中 。 学校供图
据研发团队介绍 , 从科研立项、理论研究、系统建模与仿真、软硬件设计、样机的研发 , 再到设备的安装、挂网试验 , 都有学生的深度参与 , 从立项开始 , 同学们就放弃了寒暑假、国庆等节假日 , 积极投入其中 。
硕士研究生杨浩丰参与了该项目的全过程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今年6月到8月底 , 北京地铁梨园站挂网试验期间 , 需要一直在变压器室观察、记录储能装置的试验数据 。 为了和地铁站对接时间 , 试验期间 , 他们每天晚上11点半等在地铁站门口 , 等最后一班列车停运后 , 进去利用一班地铁试验 , 凌晨4点赶在地铁运营前结束工作 。 因为地铁站离学校较远 , 试验阶段 , 他们就住在地铁站外的旅馆里 。 回去简单休整后 , 第二天一早9、10点钟起床立即对夜间做的试验进行分析 。
“6月起 , 我和师兄弟们在地铁站进行前期安装、调试 , 7月27日夜里 , 团队正式挂网试验 , 当时特别紧张 。 ”杨浩丰对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记得很清楚 。 当时正值暑期 , 地铁站变压室里没有空调 , 加之变压设备的高温 , 他们穿着劳保服在将近40度的高温中试验 , 特别闷热 , 成员们身上的衣服也是湿了又干 , 干了又湿 。 但第一次挂网时 , 紧张的他居然一滴汗都没出 。 直到凌晨4点多 , 第一趟试验列车走完 , 他才如释重负 , “当时我们都激动坏了 , 我还问这就成功了?是成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