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尖叫的鸡|详解“人造太阳”重大突破,MIT一次刊发7篇论文( 三 )


不爱尖叫的鸡|详解“人造太阳”重大突破,MIT一次刊发7篇论文
文章图片
图|庞大、精密、复杂的ITER一拖再拖 , 反复跳票(来源:OakRidgeNationalLaboratory)
新材料+旧设计=新可能
显然 , 假如要降低托卡马克装置的本钱和建造难度 , 一个好办法就是减小它的体积 。
核聚变领域有一个重要的指标 , 叫做聚变能增益系数Q , 是核聚变反应开释的能量与为了维持核聚变所需要的能量的比值 。 在没有物理原理突破的情况下 , 要想实现比较高的Q值 , 托卡马克装置要么得有大尺寸 , 要么得有强磁场 。 ITER设计于十几年前 , 概念设计甚至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 其所使用的超导材料机能一般 , 为了达到Q=10目标 , 其等离子体大半径高达6.2米 , 给项目的技术和资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
而这次MIT与CommonwealthFusionSystems团队给出的托卡马克小型化的办法 , 就是用更好的超导材料获得更强的磁场 。
最近几年 , 超导材料领域泛起了重大突破 。 后发制人的SPARC项目 , 用上了比ITER好得多的新型高温超导材料——稀土钡铜氧化物 。
为此 , 他们研究出了一种新型高温超导导电带 , 经由数千次类似磁场环境情况下的轮回之后 , 表现优异 。 在液氦温度下 , 仅有0.1mm厚、12mm宽的线缆可以通过5000安培的电流 。 与之比拟 , 平等截面积下的普通铜线 , 在常温下仅能安全通过约为6安培的电流 。
不爱尖叫的鸡|详解“人造太阳”重大突破,MIT一次刊发7篇论文
文章图片
图|高温超导导电带(来源:SPARC)
【不爱尖叫的鸡|详解“人造太阳”重大突破,MIT一次刊发7篇论文】这样一来 , SPARC就可以形成极其强盛的磁场 。 为了达到与ITER同样的Q值 , SPARC的等离子体大半径只需要1.85米就可以了 。 半径缩小了3倍多 , 意味着体积将只有ITER的2% 。 这个体积相当于一个中型反应堆的大小 , 但其强得多的磁场却让它可以提供50-100兆瓦的核聚变能量 。
除此之外 , SPARC其它设计原理都与ITER一模一样 。 CommonwealthFusionSystems并不是独一一家从事可控核聚变研究的初创公司 。 美国的TAETechnologies和英国的FirstLightFusion也是这个领域的明星初创公司 。 但与他们比拟 , CommonwealthFusionSystems的技术路线更加守旧 , 除了新材料以外 , 其它均是ITER经由验证的成熟设计 。 这意味着 , 其成功的几率要大得多 。 而大幅缩小的尺寸 , 意味着大幅降低的本钱和建造难度 。
可能也恰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 CommonwealthFusionSystems也是第一个将自己的进展以论文的形式向全世界宣布的私营公司 。 通过这些论文 , 我们得以对他们的研究一探毕竟 。
新项目的新挑战
SPARC项目的第一阶段开始于2018年 , 计划到2021年之前完成这种小型化托卡马克的系统设计 。 目前 , 已经逐渐迭代进级到了最新的V2版本 。
不爱尖叫的鸡|详解“人造太阳”重大突破,MIT一次刊发7篇论文
文章图片
图|目前的V2版本设计 , 蓝色的是超导线圈 。 (来源:Creelyetal.2020)
得益于近几年核聚变反应模拟计算的提高 , 高通量模型让他们预测出了SPARC在实际运行中的表现 。 计算发现 , V2版本最高将可以达到Q≈9 , 经验公式更是显示可以达到Q≈11 , 实现140兆瓦的核聚变能量输出 。 即便是在非常守旧的运行情况下 , SPARC也依然可以实现Q>2的设计目标 , 输出50兆瓦的功率 。
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些结果的可靠程度 , 但显然MIT和CommonwealthFusionSystems对他们的结果充满信心 。 他们以为 , 项目的第二阶段建设将如期在明年7月左右开始 , 并在2025年完成最后的设计、建造和运行 。
也就是说 , 尽管项目启动比ITER晚了12年 , 开工建设(假如可以顺利开工的话)也将比ITER晚8年 , 但因为小型化、低成本 , 他们取得成功的时间却可以比ITER提前10年 。 届时 , 他们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Q>1可控核聚变反应的团队 , 超过所有其它的政府和私家赞助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