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在线|西北民族大学:扎根黄土地 开辟新天地( 二 )


与牧民相处中 , 马忠仁发现 , 单靠做基础的畜牧防治防疫无法彻底拔穷根 。 1995年 , 他又回到母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 期望用现代科技更好地服务家乡 。
有了高校的科研平台 , 马忠仁和研究团队充分利用无工业污染的天然草场放牧家畜血液资源 , 开发动物细胞培养用系列牛血清 , 与外国公司合作创建生物公司 , 开发并规模生产牛、马、羊等高品质系列产品40多个 , 成为全国血清制品龙头企业 。 动物血清系列产品在国内人用病毒类疫苗生产中占40%以上的市场份额 , 在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研究和生产中获得大量的订单 。
一次 , 在学校扶贫工作会议上 , 学校领导要求发挥高校科技和智力优势 , 助力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脱贫攻坚事业 。 很快 , 将教学成果、科研平台、产业升级和农户脱贫有机联系的想法在马忠仁的大脑中逐渐清晰 。
“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 , 大量动物脏器被丢弃 , 这必然影响牧区环境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如何变废为宝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 ”马忠仁主动请缨 , 率团队承担临夏市枹罕镇罗家堡村屠宰场动物废弃物处理及有机肥生产等帮扶工作任务 。
经过无数次深入农牧区的调研和实验室研究 , 团队利用牛羊胰脏资源生产出适合产业化的细胞培养用胰蛋白酶产品 , 确立了相关工艺和技术 , 并建立生产线 。 同时 , 还利用可降解菌 , 将生物医药产品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 , 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 , 还产生了经济效益 。
“那192个编码比金子还贵重”
1997年10月20日 , 在北京开完藏文编码新闻发布会 , 西北民大教授于洪志飞往拉萨参加藏文编码庆功会 。 这一年 , 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以中国为主的藏文编码提案 , 这意味着藏文从此可以在世界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换 。
“那192个编码比金子还贵重!”为了这一刻 , 于洪志和藏文专家、计算机专家共同奋斗了10年 。
于洪志团队成功研制出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 , 全面确立了藏文计算机技术在藏区的地位 , 也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藏文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处理相关学科的能力 。 1999年 , 该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让各民族共享科学技术进步成果 , 是于洪志的毕生追求 。 之后 , 她带领团队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藏文视窗系统、第一个藏文字处理软件 , 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
近年来 , 于洪志团队还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 , 将民族语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多模态技术及信息技术、图像计算、文档图像分析与识别等集成创新 , 解决民族语信息技术中的关键问题 , 开发各类民族语言文字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