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在线|西北民族大学:扎根黄土地 开辟新天地
:原题为_扶贫在线|西北民族大学:扎根黄土地 开辟新天地。
提起“桑盖”这个名字 , 很多人都以为是个藏族小伙子 , 而在西北民族大学 , 大伙儿都知道 , “桑盖”是一位来自江南水乡的古稀老人——扎根黄土地半个世纪、为藏语言文字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华侃教授 。
由于在动物疫苗和血清开发科研领域成果丰硕 , 国内外企业纷纷向西北民大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教授马忠仁发来邀约 , 他却每次都给对方这样的答复:“我是西北牧区走出来的一名教师 , 这里才是我奋斗的天地 。 ”
70年前 , 在解放大西北的胜利号角中 , 共和国民族院校的“长子”——西北民族学院在兰州诞生 。 如今 , 这座黄河边上的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56个民族师生的综合性大学 , 一位位像华侃、马忠仁这样扎根民族教育一线的学者 , 在这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
【扶贫在线|西北民族大学:扎根黄土地 开辟新天地】“70年来 , 学校始终坚持与国家民族同心同力、与高等教育事业同向同行、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70年来 , 一代代民大人自强不息 , 开拓进取 , 与民族同命运 , 与祖国共前进 , 创造了骄人的业绩 。 ”西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邓光玉说 。
来自江南水乡的藏语言学“大咖”
华侃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普通的医生家庭 , 1952年 , 18岁的华侃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 , 后来 , 他响应国家培养少数民族语言人才的号召 , 被调入中央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继续学习 。
1955年 , 作为实习生 , 华侃随首都青年大学生组成的藏语实习队来到西北民院 。 两个月后 , 为更好地研习藏语 , 他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农牧区实习 。 其间 , 华侃深入牧区村庄学习语言 , 并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 , 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
大学毕业后 , 23岁的华侃被分配到西北民院担任藏语教师 。 当时 , 藏语本科教学刚刚起步 , 存在很多困难 , 特别是缺少教材 , 华侃默默立下志愿:一定要为藏语言学编写专业、系统的教科书 。
数十年如一日 , 华侃在藏语言学领域潜心耕耘 。 上世纪90年代初 , 他编写的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他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的藏文著作《语言学概论》出版 。 从此 , 藏语言学专业有了教科书 。
如今 , 87岁高龄的华侃仍为民族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 除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外 , 他坚持给研究生上课 , 辛勤工作在教学与研究第一线 。 “如果身体允许 , 我将继续从事我未完成的教学和研究事业 。 ”他说 。
让流失的藏学瑰宝回归祖国
从1985年至今 , 西北民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教授才让已在讲台上耕耘35年 。 2005年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他走上研究敦煌藏文文献的学术之路 。
1900年 , 敦煌莫高窟出土了6万余卷文献 , 其中有大量藏文文献 , 遗憾的是 , 很多流失海外 。 为了让流失的藏学瑰宝早日回归 , 西北民大联合上海古籍出版社 , 并与国外有关方面合作 , 从2004年起对流失的敦煌藏文文献进行整理出版工作 , 才让带领课题组参与其中 。
认真研读文献 , 凡无准确定名的 , 根据文献所提供的信息 , 查对相关现成文献进行确认;有文献破损严重 , 字迹不清 , 就反复阅读比对 , 直到搞清其内容……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 , 编目定名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
才让团队完成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共出版24册 ,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共出版10册 , 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 被认为是我国敦煌文献整理出版中的又一里程碑式著作 , 对我国佛学、敦煌学及藏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
“如何变废为宝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我的家乡水草丰美 , 是远离污染的一方净土 。 ”提起家乡甘南 , 西北民大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教授马忠仁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 1980年 , 马忠仁从西北民院兽医系毕业 , 回到家乡从事兽医技术推广、畜禽疫病防治工作 , 一干就是11年 。
- 京东图书与文轩在线携手,会颠覆图书电商的格局吗?
- 中关村在线Genesys Spine推出3D打印的非螺钉式宫颈独立笼
- 中青在线|青平:有“深”度 够“圳”撼
- 中关村在线如何评价Find X2英雄联盟S10定制机?
- 子非鱼|陈数高调亮相金鹰奖,穿希腊风长裙优雅又大气,43岁状态在线
- 国际在线|【潮涌长三角】南通市妇幼保健院“互联网+医疗健康” 的探索之路
- 中国日报|【扶贫故事绘】当代“愚公”黄大发:36年!“凿天渠”的执着与坚守
- 中国日报|【扶贫故事绘】昔日“红军医生” 今天的扶贫白衣天使
- 国际事件在线看|这次特朗普真的愤怒了,推特脸书疯狂玩火
-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大爱暖民心,情满扶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