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文化|共和国第一任核司令之子披露核试验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


中国网文化|共和国第一任核司令之子披露核试验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
文章图片
▲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的前线指挥部部分领导老照片:(右至左)毕庆堂、张爱萍、刘西尧、刘柏罗、张蕴钰、苑华冰 。
导语:张蕴钰将军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说过:“我这辈子主要做了两件事 , 一是打了上甘岭 , 二是参加了核试验 。 ”上甘岭战役 , 志愿军第十五军“打”出了黄继光、邱少云等全军、全国闻名的战斗英雄;核试验事业 , 涌现出程开甲、林俊德等一大批科技精英 , 为中华民族挺直脊梁作出了重大贡献 。 张蕴钰之子张旅天曾将父亲的一生归纳为:八年抗战 , 淮海鏖兵 , 长江飞渡 , 上甘岭前令美帝丧胆;辽东演军 , 西陲踏勘 , 戈壁马兰 , 蘑菇云腾挺中华脊梁!
【中国网文化|共和国第一任核司令之子披露核试验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1917年1月 , 父亲出生于河北赞皇县武昌村 。 七七事变后 , 日寇南犯 , 父亲毅然参加八路军 , 走上抗日战场 , 开始了其革命的一生 。 抗战时期 , 参加了清河、马岭、大陈庄、百团大战等战斗战役;解放战争中 , 又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斗战役 。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 , 曾在调处“安平事件”中与美军唇枪舌剑的父亲 , 在上甘岭战场上与美军打起了真枪实弹 。
上甘岭战役中 , 时任十五军参谋长的父亲协助秦基伟军长和十二军李德生副军长指挥作战43个昼夜 , 取得了最终胜利 。 他在部队损失惨重、誓与阵地共存亡之时 , 冷静地提出转入坑道作战 , 不在白天与敌人争夺表面阵地 , 利用夜间实施反击、反冲击 , 杀伤消耗敌人 。 十二军参战后 , 他到五圣山前指当军事顾问 , 协助李德生副军长指挥十二军、十五军参战各部 。 秦基伟后来说:“我有两个好参谋长 , 一个是何正文 , 再一个就是张蕴钰 。 ”
1955年 , 父亲任三兵团副参谋长 , 随曾绍山副司令员率三兵团机关直属队从朝鲜回到旅大(现大连市) , 负责接收苏军防务 。 11月 , 父亲组织参加了辽东抗登陆海陆空集团军级联合演习 。 演习非常成功 , 影响很大 。 父亲成为我军三军联合作战指挥实践最早的指挥员之一 。
正当他在旅大干得风生水起时 , 又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 。
1958年5月22日 , 在周恩来全面部署下 , 就研制核弹问题专门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 。 成立研制机构、建立核试验场等工作随之展开 。 经陈赓推荐 , 父亲由作战部队转到国防科研战线 , 担负起了建设共和国核试验基地的重任 。 与此同时 , 我国有关技术专家已在苏联顾问建议下选定敦煌为试验场区 , 开始进行相应的地质测绘和通讯建设 。
选了一个好场地
1958年10月 , 父亲来到敦煌 。 与原商丘步校政委常勇、副校长张志善带领的勘察大队一起开始了日夜不停的勘察工作 。 几天走下来 , 父亲感觉已选定的试验场区存在问题:一是苏联专家选定的场地设计可承担两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 , 而美苏的核试验都已超过千万吨TNT当量了 , 两万吨不符合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战略需求;二是这里有汉长城、烽火台、鸣沙山等古迹 , 毁了这些 , 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三是这里水源奇缺、土质疏松 , 自然条件不行 。 于是他与同志们商量研究:向西再选新址!
父亲回北京向副总长陈赓汇报后 , 陈副总长说:“那里不行 , 你们再找一个嘛 。 ”
12月22日 , 父亲和张志善率领勘察小分队开进罗布泊 , 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连续奔波了数天 。 时值严冬 , 寒风刺骨 , 眼前是千古死寂、千里荒原 , 连绵起伏的沙丘 , 寸草不生的沙漠 , 清冷沉寂的古城废墟和白骨枯木……他们却越看越高兴 , 广阔、荒凉 , 这正是建设核试验场的理想场地 。
从冬到春 , 踏遍了罗布泊大漠 , 查阅了大量地质资料 , 反复比较 , 最后将核试验场选在罗布泊西北地区 , 核试验场禁区十万平方公里 。 这里方圆数百公里都是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 , 能满足核试验的各种要求 , 且对环境的影响能降到最小 , 也便于保密 。 这就为我国核试验基地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良好基础 , 我国进行的几十次核试验都是在这里爆炸成功的 。 每念及此 , 同志们都由衷地敬佩老司令的远见卓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