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低龄化:少年的烦恼并非只是“矫情”和“瞎想”


抑郁症低龄化:少年的烦恼并非只是“矫情”和“瞎想”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图片来自华晨宇单曲《好想爱这个世界啊》封面

10月10日是精神卫生日 。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 全球预计现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 。 近日 , 新京报刊发专题报道 , 走进深受抑郁症困扰的患者及其家庭 , 向心理学专家问计 。 报道再度引发了公众对抑郁症群体的关注 , 而其中 , 抑郁症低龄化的问题 , 应引起更多的重视 。

理想单一化、从众化 , 大大加重青少年挫折感

数据显示 , 全球抑郁症患者遍布各年龄段 。 有针对青年心理健康的专题调查表明 , 14岁-35岁的受访青年中有近三成具有抑郁风险 , 近一成有抑郁高风险 , 自杀已经成了15岁-29岁人群第二大死亡原因 。 在抑郁症正呈现越来越年轻化趋势的同时 , 抑郁症的就诊率却一直不高 。

高患病率和低就诊率之间的缺口 , 很大一部分原因仍在于观念的偏差以及低龄抑郁症的污名化 。 在当下 , 很多家长对于青少年抑郁症还不够了解 , 甚至带有“这一代就是好吃好喝太娇气 , 才会胡思乱想”这样的误解 。

与此同时 , 部分青少年群体的“封闭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 在“丧文化”盛行的互联网上 , 网抑、社恐等词汇时常出现在微博超话、豆瓣小组里 , 小组成员们的情绪相互感染 , 很多负面情绪不但找不到合适的出口 , 反而愈加强烈 。

导致抑郁症低龄化的因素有很多 , 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等 。 青少年的神经机制还不完善 , 包括遗传基因等等 , 这些因素也都会带来生物学上的易感性 , 对抑郁症低龄化产生影响 。

而生物学上的易感性会带来心理学上的易感性 , 但还有其他原因也会带来心理学上的易感性 , 比如“挫折经历” 。 即在幼儿甚至是婴儿时 , 缺少父母长辈陪伴和关爱的情况下 , 个体感受不到稳定和安全 , 亦会容易变得心理上易感 , 对于生活中的挫折带来的情绪 , 其感受的阈限更低、程度更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