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关注诺奖更需反思,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四 )

反思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营造创新文化土壤

 

新京报:如何才能创造一种真正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土壤?

 

周忠和:创新文化氛围土壤 , 科学评价体系是很重要的一环 。 科学评价体系作为指挥棒不可以过分功利 , 要常抓不懈 。 要继续进行科技评价体系改革 , 反“四唯” , 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 。

 

新京报:除了科学评价体系之外 , 还需进行哪些努力?

 

周忠和:要继续深入科技体制改革 。 要明确政府职能 , 充分尊重用人主体的自主权 。 政府部门需要做好“加法”和“减法” , 理清哪些需要政府部门做 , 哪些是科技界要做 , 哪些需要社会、市场做 。

 

“加法”是政府部门出台宏观政策、合理分配科技资源、保障知识产权、对政策执行进行监督管理 。 “减法”属于学术共同体自身应当去做的事情 , 学术活动 , 包括学术评价与激励机制 , 应当真正回归科学共同体 。 给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 , 大学、研究所要有更宽松的氛围 , 这也是文化土壤的一部分 。

 

同时上述讲的 ,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激发好奇心 , 培养创新人才 , 以此来共同形成创新的文化土壤 。

 

新京报:你觉得未来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会增加吗?

 

周忠和:中国处在一个对科技高度重视的年代 。 国家投入 , 科研人员也很努力 , 我们有很大进步 , 但也要承认依然存在差距 。 道路曲折 , 但前景光明 。 改革进入深水区很难 , 中国要真正成为科技强国 , 要有魄力和决心将改革继续下去 。

 

获诺贝尔奖急不得 , 科技进步才是根本 , 得奖不是目的 。 只要认识到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 只要持之以恒 , 努力营造真正创新的环境 , 该得奖的时候自然会得 。

 

随着中国科学成果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 , 我觉得将来一定会出现代表重要科学突破的研究成果 。 但不管是否获得奖项 , 中国科学都将向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