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关注诺奖更需反思,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三 )

 

反思2:好奇心是创新源泉 , 要培养创新人才

 

新京报:从科学家个人来说 , 你觉得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什么共性?

 

周忠和:首先 , 是非功利性的 。 很多诺贝尔奖获奖者谈感受的时候 , 你会发现 , 他们并不是为了得奖而工作的 。 其次 , 是好奇心驱使和长期的坚持 。 如物理学 , 是纯科学、纯基础的探索 , 这些科学家的确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在坚持 , 而不是跟风 。 好奇心是指导科学研究的初衷 , 是一切创新的源泉 , 好奇心与坚持共同成就基础研究 。

 

新京报:你曾在文章里提到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不鼓励好奇的因素 , 怎么理解?

 

周忠和:大家都知道中国人谦虚、和睦 , 这些确实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 。 但是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些因素 , 也阻碍科学的诞生、发展、创新 。 譬如 , 中国人的性格很含蓄 , 同时也很保守 。 在中国的历史上 , 天灾人祸、王朝更迭、战争等 , 总体上有很长的时间不太平 , 百姓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 , 特别讲究学以致用 , 因此有时我们往往过于功利 , 这影响着我们对基础研究的认识 。

 

做科研是为了什么?除了要转化为技术应用 , 还要探索基础的规律、机理 , 这很重要 。 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看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 这才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我们的好奇心会受到文化和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 , 但要从事科学的事业 , 我们需要保持自身纯净的心态 , 不要过于功利 。

 

新京报:你觉得应该如何培养年轻人的创新精神、激发好奇心?

 

周忠和:培育创新文化土壤 , 要强调教育 ,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 这就涉及教育体制改革 。 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 , 更多强调记忆和对知识的掌握 , 而不是创新和提出问题 。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关注诺奖更需反思,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从小学开始就要培养孩子有科学精神、有好奇心 , 敢于提问题 , 有质疑精神 , 这是根本 。 在大学阶段 , 要鼓励学生形成交叉思维 , 因为一些创新往往来自于学科的交叉 。 因此 , 每年的诺贝尔奖应该是一个值得整个社会好好反思的机会 , 不只是科技界 , 教育和各领域也要反思 , 创新型社会发展涉及多个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