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关注诺奖更需反思,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二 )

为了表彰这些领域的最高成就 , 人们也设立了各种奖项 , 如数学领域的菲尔兹奖 ,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图灵奖 , 环境科学领域的泰勒奖 , 专为天文学、数学、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设立的克拉福德奖等 。 这些奖项同样值得关注 , 因为它们对当前科学领域的覆盖面比诺贝尔奖更广泛 。 像瑞典皇家科学院设立的克拉福德奖 , 就是为了弥补诺贝尔奖的范围缺陷 。

 

反思1:基础研究需重视

 

新京报:截至目前 , 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公民仅有屠呦呦一人 , 你觉得一个国家获诺贝尔奖的多少 , 能否反映其基础科学水平?

 

周忠和:我认为 , 从长远意义上 , 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数 , 能说明一个国家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 , 但同时确实存在时间滞后效应 。

 

首先 , 大趋势在统计意义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 存在滞后效应是说 , 并不是今天重视了 , 过5年或10年就会得奖 。 比如日本 , 近20年得了很多诺贝尔奖 , 但这显然不仅是20年努力的结果 , 实际是更长时间教育与科研的积累 。 从培养人才到做出的成果被认可 , 有时会有几十年的时间滞后 。 这需要对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的真正重视 , 更需要长时间坚持 。

 

新京报:你觉得诺贝尔奖和基础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周忠和:诺贝尔奖的标准 , 是要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 , 虽然不完全是基础性的 , 但基础科学是其主导内容 。 像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表彰对黑洞的发现 , 是纯科学的 。

 

基础研究很重要 , 值得重视 。 国之利器 , 岂可受制于人 。 我觉得 ,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基础科学的强大 , 纯粹做一个技术强大的国家 , 是不可能的 。 科学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 , 要增加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软实力 , 需要提升基础科学水平 。 尽管目前我国科研研发投入增长很快 , 但是基础研究的投入相对还是不足 , 这是值得反思的 。 从国家的角度讲 , 要提升基础研究的经费支撑 。

 

新京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如何平衡?

 

周忠和: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是需要的 , 我们现在实际上不够平衡 。 从严格意义上说 , 科学的发展不能首先考虑实用性 。 科学的本质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求知与探索 , 继而被应用到社会各方面 , 对社会经济、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 只满足于科学的利益 , 而不去探求其中的原理是不对的 。 基础研究的成果是不好转化的 , 但不能因此而不重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