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抑郁症”创业者:组建病友社群“兜住”更多人( 四 )

 

那位患者走出心理科室的一瞬间就决定“放弃了” 。 这样的困境每天都在发生 , 任可说 , 即使患者已经有了很强的自觉 , 但是国内好的咨询师供给仍然非常不够 , 精神卫生领域的医疗仍然处在很早期的阶段 , 求生通道的闭塞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人放弃了求生 。

 

无法洗刷的病耻感

 

严重的时候 , 任可也想过死 , 但诊断单上的“重度抑郁症”让自杀也不得不被粉饰一番 。

 

“就是那桶黑油漆 , 我没有办法面对自己 , 我不能容忍自己得了一个如此脆弱的疾病 。 ”任可设想过 , 如果走在大街上有车把她撞倒 , 或是在出差的飞机上遭遇失事 , 能用这样“体面”的方式离开“就好了” 。

 

“病耻感”几乎存在于每一个抑郁症患者和他的家庭中 。

 

任可的父母很少将她公司的进步和获得的关注发到自己的社交圈 , 有时还会提醒任可 , 对媒体不要说生病跟家里有什么相干 , 就说是工作压力太大了 。

 

病友社群里 , 很多家属因为遗憾自己的亲人是因为抑郁症离开 , 出于自我保护或是为了保护离开的人 , 不得不去包装另外一个版本 , 对外称是心脏病 , 或者说 , 我的孩子出国不回来了 。

 

活着的人仍然在努力扮演健康 , 每两周去复诊取抗抑郁药物的时候都要为自己的又一次请假设置一个完美的理由:上一周是痛经 , 下周要去拔智齿 , 再过两周是家里下水道漏水 , 也可能是我的猫要去做绝育……不能向任何人承认“我去看心理科” 。

 

甚至在业内 , 也没有完全摆脱对抑郁症的偏见 。 任可接触过国内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 , 出于爱护 , 他们总是会叮嘱 , “你创业就创业 , 不要总在外面跟人家说你得过抑郁症 , 这样还怎么找男朋友?”

 

“偏见永远都会存在” , 任可认为 , 无法洗刷的病耻感一方面与东亚的耻感文化相关 ,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抑郁症的污名化 。

 

最近几年 , 一些公众人物的意外去世让更多人了解了抑郁症 , 抑郁症也开始逐渐去污名化 。 她能感觉到国内对抑郁症的关注多了起来 , 网抑云、丧文化、社交恐惧等也常常出现在微博超话、豆瓣小组 , 有人会在评论区“challenge”:你真的抑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