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申城不少“网红”马路客流明显增长 餐厅户外上座率远高于室内( 二 )


上观|申城不少“网红”马路客流明显增长 餐厅户外上座率远高于室内
文章图片
永平里“共享外摆位”区域
上观|申城不少“网红”马路客流明显增长 餐厅户外上座率远高于室内
文章图片
徐汇绿地缤纷城商场 , 图左侧为柴田西点 , 外摆位在周末和节假日颇受欢迎
安福路322号“永乐汇”园区 , 人气颇高的西餐厅“RAC BAR”每到周末和工作日午间都要排队 。 店内人气最高的是一排开在窗台的“半外摆位” , 用餐的食客与路过的行人互为风景——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 摆得好看又恰如其分的外摆位 , 既能为店家提升坪效 , 更是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 。
如何摆放
令人感到舒服是第一位
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上海市面上的外摆位主要有四类:沿街外摆位 , 位于人行道与商户之间 , 空间相对局促;店铺让出室内空间“人造”外摆位 , 一般从人行道向内退界 , 以愚园路上的“愚巷”为代表;庭院式商业体中的外摆位 , 以武康庭、巨鹿758为代表;商场中庭或内街外摆位 , “销品茂”里有露天或半户外场地的餐厅几乎都设有外摆区 。
还有一类“擦边球”近年来更普遍 , 店铺通过打开落地窗、在窗台设座、抬高入口地坪等方式 , 营造“类外摆位”或半户外的用餐环境 , 永康路、巨鹿758的沿街餐饮商铺几乎都采取这一做法 。
不过 , 并非有了外摆位 , 就一定迎来好生意 。 陈凯亮说 , 托瑞斯最早的外摆位是一张可坐10人的长桌 , 设想引入美式庄园风格 , 与牛排馆的主题相契合 。 “结果大家都不好意思独占那么大的桌子 , 摆了很久都没人坐 。 ”于是外摆位调整为7—8张小方桌 , 可灵活组合搭配座位数 , 这才吸引一拨拨顾客 。
不仅餐桌的大小、形状、摆放方式有讲究 , 成片出现的外摆位还需要乱中有序、和而不同 。
在上海最早探索外摆位的新天地 , 无论走在马当路沿街 , 还是在北里、南里穿梭 , 密集的餐厅外摆位向街区延伸时都显得整齐划一 , 每一家餐厅外摆区的外延都好像有根“看不见的线” , 让外摆位看起来很有条理 。 这是新天地通过20年运营摸索出的一套“基本法则”:外摆位尽量不使用生硬的隔离栏 , 而是用花箱、植物营造出与公共空间、自然环境融合的场景;外摆位的颜色、形态要与店铺整体风格一致 。 总之 , 令人感到舒服是第一位 。 在这套基本原则内 , 新天地也为商家留下创新空间 , 打造凸显品牌特色的外摆位 , 也由此创造出新天地独特的外摆位空间:移步换景 , 杂而不乱 。
对商场内街、中庭的餐厅来说 , 更有大家庭的氛围 。 先遵守商场标准化管理要求 , 再凸显自身特色 , 才能让外摆位更好地发挥作用 。
在徐汇绿地缤纷城 , 商场对外摆位的延伸距离、座位数量、摆放形式都有统一要求 , 不同的是每家店铺可自行设计花箱围栏 , 分隔外摆位区域 。 位于商场一楼中庭的“Kiwi咖啡”总面积250平方米 , 其中外摆区超过70平方米 。 店铺负责人武天宇说 , 早在装修阶段 , 外摆位的设计就被纳入图纸 。 由于外摆位面积也在租金测算范围内 , 因此开多大面积的外摆位、摆放多少张桌子 , 都与餐厅的菜品种类、客群、价格相关 。
“疫情常态化下吃牛排的客人也从室内转向户外 , 家庭客人主动要求一家人坐外摆位的比例明显上升 。 ”武天宇说 , 没想到四年前餐厅开业时坚持扩大的外摆位面积 , 今年因为疫情成了餐厅营收的主力区域 。
怎么管理
政府牵头众店家共“治”
今年夏天 , 徐斜路上10余家沿街小吃店就因外摆位噪音等问题引发关注 。 如何让外摆位与居民和谐共生?
永康路上的“Blarney Stone巧言石”爱尔兰酒吧在沿街窗台的外侧摆放了4只高脚凳 , 结伴而来的客人可以一人坐在店内 , 一人坐在户外 , 没有占用人行道空间 , “桌子”就是窗台 。 这一做法要追溯到2016年 , 徐汇区对永康路酒吧扰民问题展开环境综合整治 , 一大标志就是将原先占据人行道的座位全部撤除 , 解决行人被迫走上马路 , 导致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的“硬伤” 。 同时 , 新进驻永康路的一批咖啡、轻餐饮业态则不约而同采取“开门”“开窗”做法 , 店铺打开落地窗后 , 顾客会自然面向马路而坐——桌子椅子都在店内 , 人的活动空间、视野范围和感官体验却延伸到了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