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可怕的餐饮“帮派”!他们竟然占了中国餐饮半壁江山( 三 )


由于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殊地理位置 , 迫使第一代闽商为生计而远走他乡 , 家族宗亲抱团起来往外闯 。 长久以往 , 闽商的血液里便融入了“野蛮生长、爱拼会赢、敢冒风险、抱团发展”的精神 , 而福建餐饮人在创业过程中 , 也延续了这样的特质 。
据相关数据统计 , 国内的几千家千里香馄饨店 , 其中经营莆田仙游人就有好几千人 , 几乎有80%以上的门店都是由仙游人开出来的 , 沙县小吃更夸张 , 沙县总人口共27.2万人 , 其中就有6万沙县人在外经营小吃!
据了解 , 如果想要经营一家正宗沙县小吃 , 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只招沙县本地人 , 真沙县小吃只能沙县人开 。 (外地人想开 , 可以娶沙县老婆或者嫁到沙县)
总的来看 , 福建餐饮人做连锁确实很牛 ,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 比如无论是沙县小吃还是“千里香馄饨” , 整体市场都比较低端、混乱 。
未来 , 在创业的同时调整升级 , 去满足新一代年轻消费者对于口味和品质的追求等 , 这些都是值得福建餐饮人去思考的问题 。 从草根到崛起 , 但要从做大到做强 , 福建餐饮人还任重道远 。
4
吃苦耐劳的青海化隆人:
带火了“中国第一面”
兰州拉面 , 是甘肃兰州地区的风味小吃 , 有着“中国第一面”的美誉 。 百度地图显示 , 兰州拉面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各地 , 而大众点评的搜索数据也显示 , 国内几乎每座重点城市都有上千家兰州拉面餐厅 。
但是 , 把兰州拉面带向全国市场的并不是兰州人 , 而是距离兰州250公里外的青海化隆人 。
80年代 , 化隆当地经济水平比较低 , 当地农民想通过外出务工走出这个贫穷的地方 。 据当地流传的说法 , 最早一批开面馆的化隆人 , 就是在兰州面馆里当学徒 , 第一年做跑堂的伙计 , 第二年做拉面的厨师 , 第三年便自己开店当老板了 , 一家几口经营一家小店 , 男人拉面 , 女人炒菜 , 孩子跑堂 , 晚上就住在店里 。
这批化隆人挣到钱后 , 把家里的亲戚朋友也带出来 , 兰州拉面的初步扩张就在这样一个“传帮带”的过程中完成了 。
据《南方周末》报道 , 2016年 , 就有7万多化隆人在外经营拉面馆 , 占全县人口的1/3 。 可以说 , 凭借一碗面 , 三分之一的化隆农民都进了城、安了家 。
不过 , 最近几年 , 兰州拉面的发源地 , 兰州政府也开始为兰州牛肉拉面正名 , 比如通过注册商标进行品牌保护 , 推动当地的牛肉拉面品牌走出甘肃等方式 , 去宣告主权 。 这也给在外经营兰州拉面餐厅的化隆人带来了压力 。
一些化隆人也意识到 , 虽然兰州拉面知名度更高 , 但要让化隆的拉面经济可持续发展 , 还是要创立自己的品牌 , 在品质、管理、服务上跟上时代 。 因此 , 他们将开出来的兰州拉面馆改名为“化隆牛肉拉面” 。
红餐网 摄
与此同时 , 化隆政府也在发力 , 计划在青海当地建立起与拉面相关的相关产业链 , 比如食材供应链、经营管理平台等 , 为化隆拉面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做准备 。
未来 , 吃苦耐劳的化隆人能否让自家的“化隆牛肉拉面”再创兰州拉面当年的传奇 , 我们拭目以待 。
结 语
有趣的地域帮派特征 , 是中国餐饮的特色 。
【沙县|可怕的餐饮“帮派”!他们竟然占了中国餐饮半壁江山】除了勇猛专注的东北餐饮军团、会玩敢想的川渝派 , 低调敢拼的福建帮、吃苦耐劳的青海化隆人 , 其实中国餐饮军团还有“爱拼才会赢”潮汕军团 , 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餐饮“湘军”……而正因为有这样一群群特色各异 , 从事、扎根餐饮的人 , 中国餐饮江湖才会如此生动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