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女诗人爆冷拿诺奖 却只配用“安全”来形容?( 二 )

她最早的诗作都与童年记忆有关 , 比如:

如果猫咪喜欢煎牛骨 ,

而小狗把牛奶吸干净 ,

如果大象在镇上散步 ,

都披着精致的丝绸 ,

如果知更鸟滑行 ,

它们滑下 , 哇哇大叫 ,

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 ,

那么人们会在何处?

父母是她最忠实的读者 , 母亲还常常扮演“裁判”的角色 , 给她的诗打分 , 并做出中肯的评价和建议 。

“我想完成我自己的句子 。 我完全沉迷于母亲的赞同 , 想在她评价甚高的某件事情上表现出色 。 ”格丽克说 , 当同伴都在快乐地玩耍时 , 她绞尽脑汁写诗 。

有一段时期 , 她也曾在写诗和绘画间徘徊 。

10岁那年 , 她彻底放弃了绘画 , “认识到自己正处于对画布的想象的尽头……发现视觉艺术是一种不太亲切的语言” , 最终立下了志向:成为一个诗人 。

她的诗像锥子扎人

每个伟大的诗人必定有过极其痛苦而残酷的人生 。 格丽克也不例外 , 年幼便开始写诗的她 , 逐渐变得敏感而忧郁 。

青春期时 , 她一度陷入迷茫 , 只会用一个“不”字反抗外界 。 读到高中时 , 她开始效仿圣女贞德的苦行 , 进行长期严格的节食 , 将精神与肉体隔离 , 用自我意识与父母之命对抗 , 最终患上了厌食症 。

格丽克的体重一天天下降 , 慢慢地 , 她意识到“不是灵魂优越于肉体 , 而是灵魂依赖于肉体” 。

在临近高中毕业的那年秋天 , 格丽克不得已开始求助心理医生 , 甚至因此辍学 。 此后近7年的时间里 , 她一直在与自己的心理问题作斗争 , 高中读了几次才读完 。

1963年 , 格丽克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 , 加入诗歌班正式开始学习写诗 。 两年后 , 她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著名诗人斯坦利·库尼茨(2000年“美国桂冠诗人”称号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