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全国先进工作者、市第二医院微创介入科主任付朝军的故事

在我市,有这样一名医生:
他,21年来做了1.5万余台介入手术,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市空白,在我省卫生行业创建了首个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到乡下扶贫,抢救大咯血窒息的患者,嘴对嘴吸出患者气道内的血块,手被咬破,至今疤痕仍在;他因过度劳累晕倒,醒来后立即回到科室做手术,因为外地患者在等他……
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市第二医院微创介入科主任付朝军。
 故事|全国先进工作者、市第二医院微创介入科主任付朝军的故事
文章插图

术中要全副武装。
 故事|全国先进工作者、市第二医院微创介入科主任付朝军的故事
文章插图

领奖归来。
 故事|全国先进工作者、市第二医院微创介入科主任付朝军的故事
文章插图

手术成功,汗水湿透衣背。
被汗水浸湿的手术服
“微创介入术就像在钢丝上骑行,不能失误。”
“今天正常安排了6台手术,昨晚急诊收治了一名外地肝脓肿患者,急性发热,病情很凶险,又临时加了一台。”12月4日16时许,采访人员见到付朝军,他刚从手术室出来,贴身的手术服已经被汗水浸湿。
“微创介入术就像在钢丝上骑行,气球上切丝,医生的操控必须特别精准,不能失误,稍不留神,满盘皆输。这种手术需要在X线下完成,放射线对人体损伤大,我们得全副武装。”付朝军说的“武装”,是指手术时要穿上重约20斤的铅衣,戴上约3斤重的铅帽。在这样不透气的装备的包裹下,每次手术后,付朝军浑身上下就像水洗过一样,湿疹长了一茬又一茬。
付朝军一边擦汗一边拿出手机,抱歉地对采访人员说,等他一小会儿,因为一天都在手术,没时间看手机,有些着急的事情需要处理。他打了几个电话,都和科里患者治疗的情况有关。
提及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个荣誉,57岁的付朝军说,他从未想到自己会获得如此高的荣誉,这也更加鼓舞了他继续努力前行,在有生之年拼尽全力去挽救更多的生命。
事实上,“拼”便是付朝军真实状态的写照。付朝军不是在手术,就是在准备手术的路上,即使不手术,也总有处置不完的患者。为了能够见到付朝军,采访人员的采访也是约了一次又一次。他的时间甚至精确到分。
从未休过的假期
故事|全国先进工作者、市第二医院微创介入科主任付朝军的故事】 “等没有患者的时候,我就休息。”
“这两天手术比较多,强度大了些,我得确保自己不出状况。”付朝军一边接受采访人员采访,一边拿出血压计,给自己量了量血压。
“我们主任是有名的‘拼命三郎’,他就对患者上心,以前,身体不好时,能挺就挺,啥时晕倒啥时休息。不过最近长经验了,知道自己测血压了,进步了……”采访人员从付朝军科里一名年轻医生那里得知,多年在射线的照射下,付朝军不仅严重脱发、晶状体浑浊、白细胞下降,还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同事劝他注意身体,多休息,他说:“等没有患者的时候,我就休息。”可是科里的患者走了一批,又会来一批,怎么可能没有患者?正常情况下,放射工作人员每年都有一个月的保健假,但他从未休过。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公休日,无论是白天还是午夜,只要是患者需要,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
2019年春节刚过,介入科患者增多,大多数都是因为消化道出血急诊入院,最多时,有6名出血患者要同时抢救。多日来连续抢救患者,每天还要完成多台手术,因为过度劳累,付朝军出现了严重的高血压危象,晕倒了,在病床上躺了一星期才醒过来。“不行,我得上班,还有几个外地患者等着我做手术呢!”醒来后,付朝军不顾妻子的阻拦,立刻投入工作。
今年新冠疫情暴发,大年初二,付朝军接到院里紧急通知,赶回医院。面对疫情,他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立刻腾空病房,以便收治确诊的新冠患者。短短6个小时,他带领科室人员把36张床,6名重症患者安全转移到新址。付朝军嗓子喊哑了,手掌划破了,一天没喝水,没吃饭。在搬迁过程中,他把身上的棉衣脱下来,盖到了卧床患者的身上,直到任务完成,同事们才发现,付朝军穿着单薄的衣服忙碌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