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漫谈:易被误解的麻黄

麻黄味辛、微苦 , 性温 , 能发汗解表 , 宣肺平喘 , 利水消肿 , 这些认识都算是比较一致的 。
然而对于麻黄误解很多 , 以致临床使用并不广泛 。
关于麻黄误解最多的是认为它是发汗峻药 。 其实 , 单味麻黄发汗之力并不峻猛 , 若是与桂枝配伍成麻黄汤 , 发汗之力明显增强 , 因而麻黄汤可称为发汗峻剂 , 并非是指麻黄这一味药物 。
这种误解导致后世很多医家在治疗风寒外感时 , 担心其发汗过猛 , 不敢轻易使用麻黄汤 , 而是采用荆防败毒散一类的方剂 。
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引《名医别录》观点 , 认为麻黄性仅微温 , 气味俱薄 , 并非发汗峻药 。 张氏没有人云亦云 , 敢于提出异议 , 定是临床亲自验证过的 , 这在温病一派盛行的当时 , 实属难能可贵 。
我在临床上使用麻黄 , 少则6克 , 多则10克 , 多次详细询问患者服药后的反应 , 未见大汗情况 。 我在广东省中医院进修期间 , 见带教老师用至18克 , 也无大汗 , 足见张氏之说不谬 。 但麻黄确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 引起兴奋、失眠 , 不宜睡前服用 。
关于《伤寒论》麻黄去节的问题 。 麻黄是用的草质茎 , 茎间有节 , 虽然其有效成分较节间为少 , 但也可作药用部位 , 因此 , 可不必去这个节 。 一般认为是去掉根节 , 麻黄根节作用与麻黄正好相反 , 有收敛止汗作用 , 虽是同一植物的不同部分 , 作用却大相径庭 , 不可不知 。
麻黄在《伤寒论》中的用法通常是先煎 , “去上沫”后再放其他药 。
关于去上沫 。 一种说法是沫中可含有麻黄碱及挥发油 , 服后能让人心烦 。 南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先煮一两沸 , 去上沫 , 沫令人烦 。 ”我们临床使用麻黄一般没有这个要求 , 有医家说之所以用麻黄没有看见明显的沫是由于用量太少的原因 , 麻黄用量大时才能见到沫 , 这个说法大家可以验证 。
关于先煎 。 麻黄碱主要存在于髓部 , 难溶于水 , 久煎可增加溶解量 , 可见仲景用药是有讲究的 , 但要注意 , 久煎也能使挥发油的损失增加 。
麻黄平喘作用强 , 若不需要其发汗解表 , 可以将麻黄炙用 , 也是治疗咳喘的要药 。
麻黄虽能利水 , 但与其他直接利水药不同 , 麻黄利水是由于其能宣肺 , 肺为水之上源 , 通过恢复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的作用而使水从汗、从尿而出 。 《金匮要略》云:“腰以下肿 , 当利小便;要以上肿 , 当发汗乃愈” , 麻黄可用于上半身水肿及水肿兼有表证的治疗 。
【中药漫谈:易被误解的麻黄】(沈祥立 , 2020年12月12日晚)
中药漫谈:易被误解的麻黄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