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荣耀》收官 国产职场剧到底应该怎么拍?( 二 )

  但是 , 和原作相比 , 《平凡的荣耀》对角色的刻画还不够深入 , 有浮在表面之嫌——包括孙弈秋和吴恪之这两个最主要的角色 。 不过最明显的 , 还是将反派人物肤浅化、痞子化 。 剧中的马总是二组负责人 , 是吴恪之性格与人格的反面——他欺上瞒下、阿谀逢迎 , 带领的手下对待新人兰千翊 , 堪比暴君与龌龊小人的合体 , 非常脸谱化 。 有网友弹幕表示 , 看这个组的戏就像看黑帮戏——这就是典型的剧情推着人物走 。 孙弈秋所在的四组空降了个丁利波 , 一副痞相 , 混迹于一帮黑帮式酒肉朋友之中 , 很难让人把这样的人物与现实中的投资精英联系起来 。

  这些人物设计 , 明显是为了加强矛盾 , 增强戏剧冲突 。 大概创作者认为风投间的竞争不太好可视化 , 就必须让人物戴上红白黑的脸谱上阵 , 以为观众能看得更明白 。 但实际上 , 这样表面化的人物设计 , 从根本上来说 , 是由于对风投或者说金融行业的调研不够深入 。 职场剧的人物刻画 , 要从职场这个基点出发 , 所有的戏剧都应该建立在最典型的职场空间内 , 人物可以有缺陷 , 但是不应该用脸谱化的暴虐人性和类似吃喝嫖赌的污点去增强人物的反感度 。

  如何切实地表现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 这句话对于电视剧同样适用 。 对于职场剧来说 , 一两个细节就能看出创作者是否用心 , 是否真正对这个行业做了功课 。 对于翻拍剧来说 , 如何处理同一个细节 , 实际上也是两部戏艺术水准的最直观表现 。 对于细节而言 , 《平凡的荣耀》和《未生》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

  举一个例子 。 比如《未生》中资源组陷害张克莱所在的营业三组事件:资源组的实习生借用张克莱的胶棒 , 导致重要的票据被带走 , 遗失在写字楼一楼大厅 。 营业三组组长吴尚植发现了这个重要的票据 , 但是他知道实习生刚做父亲后 , 有了恻隐之心 , 忍而不发 , 直到两个组在酒后相遇 , 吴尚植为了保护张克莱才彻底爆发 , 使得真相大白 。 而《平凡的荣耀》中 , 时尚网首先将胶棒改为了蓝莓饮料 , 其次实习生将无用的协议纸扔在大厅(原作中是实习生在匆忙中想放在前台 , 但是无意飘落) 。 从这两个细节就能看出 , 原作的细节设置是非常符合职场生活的 , 这几乎是每个职场人都可能遇到的;而《平凡的荣耀》里的设置就不太符合职场人的特点——一个经历重重考验、挤掉千军万马的人 , 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吗?而且吴恪之在发现了真相后 , 直接当着全公司人的面斥责了犯错的实习生——这样的设计也过于直白 , 缺少了那种恻隐之心 , 也就少了原作一波三折的戏剧感 , 更缺少了这种符合生活逻辑和职场逻辑的细节带给人物塑造的丰富度和复杂感 。

  类似的细节很多 。 比如决定实习生去留的案例展示环节 , 原作中张克莱找到了办公室每个人的拖鞋赢了对手 , 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 这是和职场相关的非常生动的细节;而《平凡的荣耀》中 , 孙弈秋构思了一个普通的、简单的校园创业大赛项目 , 显得比较牵强 。 还比如 , 张克莱揭穿朴科长违法事实是靠着对围棋战术的巧妙运用 , 在对方电话、传真合同细节中找到破绽;而孙弈秋是靠窃取行车记录仪、通过女性朋友暧昧的钓鱼执法获得证据——这种细节的难度一下子就下降了 , 精彩度、可信度也降低了不少 。 这种差距 , 实际上就是两者艺术能力上的差距 。

  分析《平凡的荣耀》与原作的差距 , 并不是要否定这部剧的成功之处 。 相反 , 笔者由衷为国产职场剧能有所进步感到高兴 。 职场剧是国产剧创作的难点 , 它与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发展息息相关 , 也离不开长久的影像工业的积累与支持 , 更离不开对职场人性的深刻洞察 。 反过来 , 优秀的职场剧又能观照社会 , 鼓舞人心 。 希望这部《平凡的荣耀》能成为国产职场剧的新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