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治林记(人民眼·生态文明建设)( 三 )


2017年 , 太湖县出台消灭芭茅山三年行动计划:新发展的毛竹 , 成片50亩以上每亩补助1000元;新发展的油茶、杉木、经果林 , 成片50亩以上每亩补助500元 。 依托县里政策 , 胡治权打开了思路 , “芭茅的着火点低 , 山场应改种油茶等经济效益高、不易着火的树种 。 ”
得知在外创业的喻家来返乡 , 有投资林业的打算 , 胡治权上门动员 , “消灭芭茅林有意义 , 县里支持有补助 , 种植油茶等经济林有收益 , 村集体、企业、村民都受益 。 ”2017年8月 , 喻家来和村集体签约 , 流转了2000亩山场 , 改种油茶、毛竹等经济林 。
一边发动村民 , 一边吸引社会资本 , 3年来洪河村已完成2000亩毛竹、3000亩油茶林改造 , 新增600亩松树、杉树 , 开辟茶园400亩 。
大胆试、大胆闯 , 林长们在一线磨砺 , 林长制改革相关配套机制也在逐步完善 。
安徽建立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 , 实行森林资源总量和增量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制度 , 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 对森林资源出现负增长、发生重大破坏森林资源事件的 , “一票否决” , 严格问责 。 孙军平说:“过去 , 乡镇干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总分130分 , 林业发展情况仅占2分 , 现在占到了10分 。 ”
有压力 , 也有激励 。 “履职好坏 , 直接和绩效工资挂钩 , 若是今年林长履职情况考核优良 , 同时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 , 我的绩效工资还能涨 。 ”王宏明介绍 。
对林长的规范管理也迈上新台阶 。 2018年12月 , 安徽省林长制办公室出台《关于全面建立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的指导意见》 , 构建与林长履职尽责相配套的“五个一”服务平台 , 即“一林一档”信息管理制度、“一林一策”目标规划制度、“一林一技”科技服务制度、“一林一警”执法保障制度、“一林一员”安全巡护制度 。
对比任职之初 , 王宏明多了帮手:县、镇5名林业科技人员定期到村开展科技服务;1名森林派出所民警担任林区警长;选聘配备了5名护林员 。 在安徽省 , 除设立5.2万余名林长外 , 还配备5.6万余名护林员 , 并与公安民警的警务责任区相衔接 。
如今在华川村 , 林长信息、林地资源面积、类型、权属等逐一登记建档 , 变化情况实时更新 。 “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林下经济发展 , 我们摸清家底 , 明确规划 , 因林施策 , 因地制宜 。 ”王宏明说 。
聚 力
多部门协调联动 , 各级林长协力配合 , 拧成一股绳 , 共同解难题
一条林道 , 让黄国忠“望山兴叹” 。
那是2013年 , 看着先前流转的400亩山场 , 旌德县白地镇高甲村林业大户黄国忠直犯愁 , “山上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 苗木、肥料进山 , 日常林木管护 , 香榧果的外运、销售 , 样样都不方便 。 ”
第二年 , 黄国忠自掏腰包 , 投资20万元 , 修了4.5公里的土路 , “路有了 , 但太窄 , 没硬化 , 还打滑 。 ”
2018年 , 听说时任村党总支书记倪德田兼任了村林长 , 黄国忠找到他:“修建林道的事 , 能不能帮忙支个招?”黄国忠的难处 , 倪德田都理解 , 可村里上哪儿找这一大笔资金?镇里召开林长调度会时 , 他把情况反映给了白地镇党委书记、镇林长朱远 。
详细了解情况后 , 朱远很快联系县林业、财政、文旅、交通运输等部门 。 不久 , 相关县直部门召开林长会议商讨 。
会上 , 讨论热烈:“黄国忠流转的香榧林在半山腰 , 山上住着30多户村民 , 还有附近村民承包的近3000亩林场 , 路通了 , 方便的是全村村民 。 ”“修好林道有助于林产业发展 。 有的地方因为道路不通 , 林产品从山上运下来 , ‘豆腐盘成了肉价钱’ , 企业不愿投资 , 林农也得不到实惠 。 ”
达成共识 , 马上就办 。 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 , 2018年6月 , 镇上从相关县直部门申请到80多万元资金 。 两个月后 , 一条2.4公里的硬化林道修通 。 今年8月 , 又通过农村道路扩面延伸建设项目 , 将剩余2.1公里的林道实现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