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如何守正创新(文化只眼)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 , 戏曲电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表演《三国演义》的片段 ,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由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主演 , 对舞台艺术应用于银幕之上进行了一系列革新 。 中国电影史上两个重要的“第一”均为戏曲电影 , 都是史无前例的创新之举 。

  2011年 , 戏曲电影迎来新机遇——国家启动了“京剧电影工程” 。 作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京剧电影拍摄工程 , “京剧电影工程”历时7年制作完成首批10部影片 , 引发强烈反响 。 近日 , 该工程第二批10部电影的首部作品 , 也是唯一一部武戏作品——《大闹天宫》迎来全国公映 , 为戏曲电影守正创新的艺术探索又提供了一次经验 。

  戏曲电影的守正 , 就是坚持戏曲本体 , 尊重舞台规范 , 从舞台提纯 , 把戏曲最精华和精髓的东西保留下来 。 不仅仅是将一部戏曲艺术作品作为历史文献与记录 , 高质量地留存下来 , 更需要树立经典性和权威性 。

  作为武戏集大成者 , 《大闹天宫》由福建电影制片厂、福建京剧院、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共同出品 , 汇聚多名武戏泰斗及全国京剧专家全程指导 , 一大批名家坐镇 。 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 , 这部电影以戏曲剧作家翁偶虹的《大闹天宫》文学剧本为基础 , 舞台流派和风格则以京剧大师李少春上世纪50年代《大闹天宫》的舞台呈现为主要参考 。 同时 , 剧组从全国遴选出王璐、李哲、魏学雷、詹磊4名优秀青年武生演员 , 主演不同场次的孙悟空 。 四位“美猴王”充分发挥长项 , 将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个形象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丰富 , 全方位展示了猴戏的灵动与震撼 。 这些剧本、舞台、表演上的高配置 , 让《大闹天宫》具备了流传后世的经典价值 。

  在守正的基础上 ,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环境 , 戏曲电影同样需要大胆创新 。 戏曲美学与电影美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美学体系 , 舞台与电影银幕的时空呈现方式是不一样的 。 一部优秀的戏曲电影 , 需要做到将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的美学风格完美融合 , 在这方面 , 京剧电影《大闹天宫》可谓提供了范例 。

  该片既严格遵守京剧舞台上的规范 , 又用电影化手段进行了改造和推进 。 全片由武戏贯穿 , 合理运用了一些高科技拍摄技巧 , 将京剧武戏的高难度动作放大 , 视觉冲击和观赏性更加符合电影的特点 。 还增设了两个戏曲舞台版未有的场景 , 将舞台上不能展现的空间大大地延伸 , 借助电脑特效、计算机动画、声音剪辑等电影技术 , 营造恢弘气势 , 强化突出演员“手眼身法步”及心理变化等细节 。

  如御马监“悟空驯马”段落 , 以往演员仅用一条马鞭作为道具 , 然后依靠唱腔、形体、身段 , 来展示驯马的过程 , 这是戏曲独有的一种表现手法 。 转化到电影中 , 创作者使用计算机动画幻化出一匹巨大云雾状的马 , 以马起仰的形态呈现烈马难驯的场景状态 , 让不懂戏曲的观众也能迅速理解演员的表演 。 这种将程式化和真实场景结合 , 通过数字化影像呈现的方式 , 观赏效果很好 。

  戏曲电影创新 , 说到底是要充分借助电影的现代化手段 , 用电影艺术为戏曲美的呈现加分 。 《大闹天宫》通过京剧武戏与电影特技的融合 , 展现国粹武戏之美 , 让观众在体验现代影视科技带来的视觉享受时 , 领略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 。 对于戏曲电影的创作来说 , 只有真正做到守正创新 , 才能具备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更经典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