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耐克拥抱越南工厂,却失去中国市场


天然气|耐克拥抱越南工厂,却失去中国市场
出品 | 虎嗅商业、消费与机动组
作者 | 苗正卿
题图 | IC Photo
耐克正在“肉眼可见”地失去中国市场 。
在9月底公布的新季度财报中 , 大中华区市场成为了耐克全球销售额增幅最小的地方 , 在6月到8月间 , 耐克在中国区的销售额仅增长1%(扣除汇率等因素影响后数值) 。 而仅仅一年前 , 这里还是耐克增速最快的市场 , 2020年耐克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增长近51% 。
让耐克雪上加霜的是 , 2008年开始的工厂搬离中国“计划” , 正在让耐克陷入“停产泥沼” 。
10月4日晚间 , 越南累计确诊病例超过81万人 , 而胡志明市以超40万确诊病例成为越南第一大“新冠疫区” 。 而胡志明市 , 正是耐克在东南亚最大工厂所在地 。
受疫情影响 , 今年以来越南当地停业或解散的企业已经超过8万家 。 6月开始 , 越南进入新一轮疫情管控期 , 耐克在7月宣布越南所有工厂进入“暂停运营”状态 , 而暂停状态持续了近三个月 。
“耐克的主要海外生产地越南全国范围内实行封锁 , 导致公司已经在越南损失了10周的生产时间 , 加上海运时间延长 , 未来几个季度公司的库存将面临短缺 。 ”在近期的电话会议上 , 耐克首席财务官马修·弗兰德明确表示 , 越南产能的损失 , 将对耐克接下来在几个关键的“购物周期”的业绩造成影响 。
值得注意的是 , 和耐克一起在越南遭遇产能困局的还有阿迪达斯、安德玛等品牌 。 自2008年开始 , 这些品牌开始了一轮“工厂迁徙” , 由于贪慕越南更为低廉的人工价格 , 他们把原本位于中国的工厂迁徙到了越南、马来西亚、泰国 。 而在此过程中 , 越南公开提出了成为新“世界工厂”的目标 , 并向这些品牌敞开怀抱 。 而这逐渐构成了过去12年运动鞋服市场的新格局: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 , 通过越南的廉价工厂完成生产 , 然后将产品贩卖到中国、美国等关键市场 。
但疫情正在让一切重启 。
已经有国际品牌开始撤离越南 。 诞生于1883年的美国鞋类集团WOLVERINE(旗下品牌有CAT、HUSH PUPPIES)已经开始将产能转回中国 。 在今年9月的一次采访中 , WOLVERINE高管曾直言基于越南工厂的供应链模式“极端不稳定” 。
摆在耐克们面前的挑战其实还有中国本土国货的强势崛起 。 来自李宁和安踏的财报显示 , 2021年上半年两大本土品牌营收同比增速分别达到55.5%、65% , 而在2020年安踏净利润已经超越阿迪达斯中国 , 而在今年6月安踏市值已经超过阿迪达斯 。
耐克的越南“苦旅”
“耐克工厂有望在10月份复工 , 但恢复产能可能需要长达数月的时间 。 ”在9月24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 , 耐克高管对耐克越南产能的复工进度“并不乐观” 。
从2012年下半年至今 , 越南已经逐渐成为耐克第一大生产基地 。 来自耐克财报的数据显示 , 2019~2020年 , 耐克的鞋类产品有近50%产自越南工厂 , 而服装类产品中的三分之一也产自这里 。
在今年早些时候 , 知名金融及信息服务机构SP Globa已经对耐克的“断货”进行了风险预警 。 在当时的几分分析报告中 , “耐克产能高度集中于越南一地”被视为关键风险项 。
产能集中度一直是耐克引以为傲的环节之一 。 在越南 , 耐克产品的生产 , 主要通过“代工”模式解决 。 耐克在越南两个最重要的供应商分别是来自韩国的Changshin Vietnam , 以及来自中国台湾的宝成 。 这些代工方的工厂围绕胡志明市等几个关键区块分布 , 而其最大的工厂在满工期间 , 能容纳近7万名工人 。
集中度并非朝夕之功 。 越南的政策红利和廉价工人成为了吸引外资的两大引擎 。
以胡志明市为例 , 为了吸引耐克的代工厂在此布局 , 胡志明市成立了若干纺织服装类产业园 , 耐克的代工厂和上下游供货方都可以入驻于此 , 而这些产业园会提供“税费”方面的优惠 。
越南当地一系列“吸引外资”的做法 , 从2008年开始形成了一股“引资潮” 。 韩资企业其实是最早试水越南市场的群体之一 , 2008年之后 , 在越南建立工厂或设置办公处的韩资企业超过了4000家 。
在这4000多家韩资企业中 , 不乏服装鞋类企业 。 比如Hansae , 这家公司曾在越南一口气建立三家工厂 , 而它们实际上只是代工方——Hansae先拿到GAP、耐克等欧美品牌的订单 , 然后通过越南工厂生产 , 再由位于韩国的Hansae贸易公司完成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