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7位老人在宾馆地毯上睡了一夜,他们是谁?( 五 )


同年 , 一个更为宏伟的目标出现在兵团人的计划中 。 由王震从苏联带回来的一小包棉花种子 , 被转交给刚满30岁的年轻人陈顺理 。 他接受的任务 , 是利用这一包种子在新疆培育出更优良的棉花品种——长绒棉 。
长绒棉因纤维柔长、品质优良被世人誉为“棉中极品” , 是纺织高档棉纺织品的重要原料 。 当时只有埃及、美国等少数国家能够种植 。 由于长绒棉在军工领域用途广泛 , 西方在这方面对中国封锁严密 。
种长绒棉 , 中国没有现成的路走 , 只能大田育种 。
学习遗传育种的陈顺理在500亩的条田里一株一株找那些变异株 。 这是大海捞针的细活苦活 。 从棉田出苗到收回棉花 , 陈顺理一天只吃几个馍馍喝一壶水 。
1955年 , 在接到长绒棉种子两年之后 , 以陈顺理为首的研究者的试验取得了成功 。
由于长绒棉育种开基始祖的贡献 , 陈顺理被称为“长绒棉之父” 。
留下来屯垦戍边1954年10月 , 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第6军大部 , 第5军大部 , 第22兵团全部 , 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 , 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 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 。
175000名驻疆将士脱下了军装 , 离开了热爱的部队 , 从此一手拿镐、一手拿枪 , 成为了军垦战士 。
至此 , 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兵团人;他们的任务只有四个字:屯垦戍边 。
本打算只在新疆待一年就回老家的第15团战士最终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 , 他们再也没有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
如今 , 新疆每三亩半耕地中 , 就有一亩是兵团人开垦的 。
1991年8月 , 83岁的王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身份 , 再次回到新疆 。
离别之际 , 王震动情地说:“我在1980年曾经说过 , 现在我重申 , 如果去见马克思 , 我已委托战友和亲属将我的骨灰撒在天山上 , 永远和各族人民守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西北边疆 。 ”
两年之后 , 85岁的王震病逝 。
1993年4月4日 , 一架装载王震骨灰的飞机向巍巍天山飞去 。 和他一起魂归天山的 , 还有早他13年在北京去世的张仲瀚 。 将骨灰撒在天山 , 是兵团奠基者们对自己最终归宿的选择 。
如今 , 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 , 新疆兵团棉花单产、机械化率已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 奠基了新疆工业基础、领跑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兵团 , 见证着这片美丽土地的巨大变迁 。
走进今天的新疆 , 农业生产技术更加先进 。 春耕时节 , 播种机在北斗导航系统的引导下 , 按照规划路线自动驾驶;在棉花不同生长阶段 , 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及农业技术服务 , 能够为田间管理提供指导和决策意见;到了棉花收获的季节 , 装有北斗系统终端的采棉机高效采收……
也许今天
我们很难理解
屯垦戍边
这四个字的重量
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没有战火硝烟
没有饿殍遍地
我们有幸享受到
良好的基建设施
稳定的社会环境
但正是这群人
默默守护了边疆的稳定与和平
才有今天我们安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