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上私募圈|换个角度看估值( 二 )


两阶段DDM有这么几个参数:
①进入到2022年的时候 , 公司的ROE大概是个什么水平?
②在2022年以后 , 假设公司进入到一个复合增速为g2持续时间为t的阶段 。 g2是多少 , t可以持续多长?g2和t是非常重要的 , 为了设这两个值 , 你要研究的是:
稳态下的商业模式和ROE水平
行业天花板
竞争格局
公司的竞争优势
长期增长驱动力
是否有足够的治理水平实现上述参数
*相当多的人存在误解以为g2就是ROE , 其实这个是教科书上的片面理解 。 ROE是商业模式所支持的理论长期增速上限 , 相当于发动机的功率 , 但最终实现的g2是一个结合了赛道路况的速度 。 所以在研究g2的时候 , 还是要结合实际约束 。
③当t结束 , 公司进入永续增长的g3 。 g3一般就是取2% , 是因为长期来看由技术进步驱动的生产力发展年化就是2%的水平 。
④最后是贴现率r , 一般股权是8% , 加点风险溢价在10%是比较保守的 。 但这也是一个潜在的可能不稳定的重大参数 , 后面再说 。
我曾经拆过这个步骤 , 如果把上面这套流程走完 , 大概需要50多个节点 。 然后你会得到一个3年后的PE , 构成这个值里的东西都是长期重大参数 , 是不能跟着季度业绩或者一个消息而随便调的 。
用这个2022年估值因子 , 再乘上2022年的价值变量 , 就有了一个2022年的目标价 。 对应当下的现价 , 就得到了一个3年的预期回报率 。
*PS/PB/PGMV/PMAU这些也都可以 , 对应盈利/收入/净资产/gmv/用户等等

之所以突然切换到学院派路子 , 是想通过拆解这个流程告诉大家:
平时我们谈论当期估值贵贱时 , 50-60倍PE和10-20倍PE的东西往往是混在一起的 , 看起来是容易产生一种前者贵和后者便宜的错觉 。 但往往高表观估值对应更好的商业模式/更快的短期盈利增速/更好的盈利质量/更大的远期空间 。 当简单用PE来讲贵贱时 , 这些东西都没有考虑进去 , 也即是不可比 。
而当我们转换坐标 , 把3年目标价隐含的收益率预期来替代估值时 , 以上这些因素就都涵盖了进去 。 这样哪怕是不同的东西 , 都可以在同一个坐标系里说一说贵贱了 。
当期PE高不见得是贵 , 宝哥持仓里要说PE的话还有好几只股票是负的 。
真正的贵是隐含了一个很低的预期持有收益率 , 当然获得的应当是一份确定性 。
一只股票假如当期EPS1.0 , 未来3年的EPS预测为1.3、1.7、2 , 目标估值30x , 3年后目标价60元 , 目前30元 。
两个季度后这只股票涨到了50元 , 你觉得好贵 , 此刻别人会说出许多理由现在给50倍PE是天经地义的:“你看这个月订单又加速了”、“你看现在风口就在这种内循环导向的” 。
面对这些理由 , 确实也说不出什么 。 但是换一种表述方法 , 是这只股票持有三年的隐含收益率从100%降到了20% 。 这就该掂量一下了:这20%我是要还不要?机会成本是多少?
这种做法能将一个市场众说纷纭、估值倍数完全呈发散装波动的坐标体系 , 转化到一个收敛的区间相对固定的收益率坐标系上 。 再结合自身认知和风险偏好 , 与你的组合收益率目标对接 , 由此制定决策 。
老巴曾经说过一句话 , 大意是股票就是一个戴着面具来参加舞会的债券 。 把估值切换到收益率角度 , 原理上也是把这股票转化成一个三年期债券来理解 。
至于3年后的估值倍数应该是多少 , 不一定非要用DDM/DCF这种学院派方法来 , 老手凭借经验和直觉也可以估个大差不差 。 但是我觉得这里有一点非常重要:
在定这个远期估值的时候 , 一定要基于市场中性的状态 , 给一个你坚信和愿意出价的估值 , 而不要管市场现在怎么想 。
很多人会在这个地方被市场当下的估值所牵引 , 比如市场一直给宁德时代100x , 那么在2022年也假设为100x 。 这里一定要想清楚不要骗自己 。 比如说宁德时代3年后还给100x行吗?基于长期参数 , 宁德时代如果给100x的话 , 茅台应该多少倍?茅台和五粮液之间又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