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上私募圈|换个角度看估值


格上私募圈|换个角度看估值
文章图片
格上私募圈|换个角度看估值
文章图片
作者:投资聚义厅

前两周不晓得什么契机 , 两年前写的一篇老文《我们只是在做事件驱动交易》又被大家翻出来转了一遍 。 没看过的朋友可以直接点上面链接去看 , 这里先快速给大家过一遍这个打法 。
(1)去年EPS1.0元 , 今年业绩50%增长 , EPS1.5元 , 目标价给50x=75元 。 现在50元 , 买入有50%的空间 。
(2)这个打法赚什么钱?本质上是事件驱动交易:业绩动量较好 , 当期估值较高 , 指望在较高的基础上给到更高 。 一般这种目标估值经常按照PEG来拍 。
(3)打法优点:短期高增长但能见度小于等于1年的股票非常多 , 有大量可以出手的机会 , 所谓策略breadth足够 , 找一只短期赚钱股票概率较高 。
(4)打法缺陷:①业绩动量的不持续性 。 ②高估值的不持续性 。 ③因放宽选择标准而导致公司质地不佳 。 这几类原因都可能导致希望出现的更高估值没有出现 。 也就是说 , 你并不是真的认同更高的目标估值 , 而是认为/希望市场这么想 , 是在交易【某种你认为它存在的 , 市场对基本面消息的反应机制】 。 然而这种反应机制如愿出现需要各种市场条件的配合 , 是不确定的 。
在国内粉丝众多的CANSLIM打法大体上也可以归为这一类 , 只是还加入了股价强度 , 并且对基本面故事的筛选上更花心思 , 而非仅仅是业绩动量 。
在30岁以前 , 宝哥一直是用这种打法行走江湖的 , 收益率虽容易大起大落 , 但策略本身的优缺点抵消后 , 总体来说也是挣到一些钱的 。 但有两个问题让我最终觉得难以持续 。
①风控成本带来的持仓心力的耗散
当期业绩动量存在于一个不长的窗口期 , 如果这个窗口期没有给出高估值 , 等业绩增速下来后可能就不会有机会了 , 也就是你心知肚明这股票后面要压缩估值 。 但正因为你这样预期 , 别人也会这样预期 , 它可能在窗口期里就提前发生 , 这个时候你就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在业绩动量期内股价出现显著下跌 , 是否意味着在提前压缩估值?
一旦内心种下这个念头 , 心力会一直缠在这件事上 。 由于【杀估值】我们只能在事后追溯确认 , 在当下要风控只能把可能当做事实来预防处理 , 如果你敏感那么风控成本就比较高 , 要么是花在频繁止损上 , 要么是花在跟踪市场情绪上;而如果你迟钝 , 它真的发生时损失成本就会大 。
②研究没有复利效应 。
像是一匹快马被短期业绩增速或主题牵着跑 , 没日没夜和一堆B1缠斗厮杀 。
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个职业球员 , 30岁以前可以每个回合都用冲刺和扣篮解决问题 , 但是30岁以后任你是科比还是詹姆斯 , 这么打必然不可持续 , 都必须开发出类似后仰跳投这种更有效率的终结手段 。
于是苦思冥想1年时间 , 有了你们看到的方法:《股票分级体系 , 三类问题和七种武器》

进化到这个阶段后 , 首先B类不做 。 然后从1年看到3年 , 并且尽量买能看3年的东西 。
所谓3年打法模型 , 如果要简单说就是3句话 。
2019年EPS1.0元 , 2020年1.5元 , 2021年1.8元 , 2022年2.2元 。 3年内增速是50%、20%、20% 。
2022年给30xPE , 2022年目标价66元 。
现价50元 , 买入持有3年预期收益率32%
这里的关键是研究两个东西:
(1)2020-2022年这三年 , 业绩增长会是什么复合水平 , 我们称它为g1 。 尽管我们都知道此时的预测很可能是不准的 , 但是至少得把3年的增长逻辑和市场的预期找到并大致描绘出来 。
(2)3年后的2022年 , 你认为应该给它多少PE或者你愿意给它多少PE?这个PE怎么来可以有很多方法 , 这里说一个正规点的两阶段DDM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