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日前 , 黄浦区首轮社区工作者骨干能力建设培训班(简称“黄浦计划”)总结大会落下帷幕 。 记者从区地区办了解到 , 自2018年9月启动以来 , “黄浦计划”每年选拔约30名优秀社区工作者纳入培养 , 到今年已经完成培养100余名社区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的培养目标 , 为打造黄浦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高地提供人才支持 。
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 , 学员们充分发挥社区治理“头雁”作用 , 把“黄浦计划”所学所获运用于具体问题处理 , 涌现出多个提升居民参与感与获得感的社区治理新“IP” 。
区地区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 “黄浦计划”以培养居民区社工的“治理”理念为前提 , 以提升治理能力为导向 , 通过研究和破解社区中各类治理难题 , 提升社工问题分析能力、服务群众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培育和发展居民自治组织等各方面能力 。 培养方式上创新采取“场景模拟、现场教学、项目实践”等互动式、案例式、实践式教学方式 , 确保学员学有所获、学即可用 。 而学员们在“期末大考”中交出的自治项目“答卷” , 也证明了这一教学路径的行之有效 。
1995年 , 上海市第一支以“道德点评”为主题的居民自治团队在瑞金二路街道建德居委组建 。 老团队如何与时俱进跟上社区发展新步伐?“黄浦计划”二期学员倪菲瞄准这一难题 , 依托建德居委社工团队 ,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 吸引年轻血液加入点评队伍 , 充实点评力量;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打造全新的议事协商机制和空间 , 使老团队焕发新活力 , 成功营造出社区道德品质好、法制观念好、志愿服务好的“三好”社区氛围 , 为“道德点评”自治项目注入新内涵 , 也让这一持续了26年的自治品牌继续绽放光芒 。
中复小区位于小东门街道 ,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建成的老公房小区 。 如何在公共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 兼顾居民停车、通行、绿化、休闲等多种需求?“黄浦计划”三期学员魏平和中华居委的同事们主动出击 , 在听取居民心声的情况下 , 发起了“睦邻空中花园”自治项目 , 通过把小区13号楼闲置的平台空间打造成为共享、共治的绿色空间 , 实现了提升居民居住环境的目标 。 改造完成后 , 中复小区的居民们自发成立维护团队 , 开展绿色植物种植 , 成功打造居民身边的“绿色生态文化” 。
“通过挖掘社区底蕴和特质 , 这些自治项目成为了具有特色的社区治理新‘IP’ 。 ”听介绍、问居民、看效果 , 社区治理指导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唐有财唐教授对上述“黄浦计划”首轮培训中涌现出来的自治项目答卷给予了高度评价 , 同时对学员们未来的表现给予建议:“希望学员们继续通过项目运作更好地整合资源、汇聚民心 , 借力自治项目将自治管理模式固化为社区常态化运作模式 。 ”
对于能够通过“黄浦计划”平台成长、相识、互助 , 学员们心中颇多感慨与感恩 。
“黄浦计划”二期学员、老西门街道龙门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毛春凤 , 在培训过程中恰逢工作岗位调整 。 如何快速了解新的社区?自治项目如何做到“民心所向”?运用“黄浦计划”所学 , 毛春凤迅速找到打开工作局面的“破冰利器”——她和团队设计了以社区文化为切入口的“龙门乡愁”自治项目 , 不仅打开了居民们的心扉 , 还让更多人关注到龙门邨社区 , 唤起大家对于社区文化底蕴的思考 。
“黄浦计划”三期学员、南京东路街道均乐居委会主任陈慧仪表示:“由衷感谢‘黄浦计划’创新采取的互动式、案例式、实践式教学方式 , 我的工作思维和眼界得以开阔、工作思路从新角度得到梳理 。 ”在均乐居委推进“忆美人文、活力楼创”自治项目中 , 陈慧仪得到了华东理工大学导师的全程指导 , 从“社区诊断” , 到活动设计、风险评估、项目书的具体撰写 , 再到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协商解决问题 , “多角度给了我们专业的建议 , 这才有了自治项目成效显著 。 ”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