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江西这个地方何以成为七夕文化的地标?( 三 )


这些努力得到了回报 , 2015年 , 新余市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认证为“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 。 时隔一千多年 , 仙女终于回到了新余 。
澎湃新闻|江西这个地方何以成为七夕文化的地标?
文章图片
只有仙女还不够 , 七夕相会 , 需要仙界和人间的共同努力 。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万建中教授表示 , 新余对于仙女传说的讲述 , 过去缺乏一些创意和设计 。 “应该用现代语言进行重构 。 譬如 , 应该将毛衣女传说浓缩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意象 , 用简洁明快的线条予以表达 。 使之成为这座城市标识 , 逐渐得到广泛认同和使用 。 还可以使毛衣女传说成为城市文化景观和文化形象 , 用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再现毛衣女传说的母题和情节单元 。 ”
作为新余市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节重点项目之一 , 首届仙女湖七夕文化公共艺术展的负责人 , 策展人孙越与华兴夫妇在新余已经整整四个月了 。 他们的到来 , 就是为了给这座城市打上七夕文化和仙女经济的烙印 。
“最开始来的时候 , 出了景区 , 就再也看不到仙女和七夕文化的痕迹了 。 给我的感觉是 , 仙女下凡的故事 , 在这里只有传说 , 没有实体 。 ”毕业于中央美院的孙越说 。
如何把仙女下凡的传说和七夕的习俗融入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 让传说变得可观可感?为了避免直接空降“无关”的艺术品的尴尬 , 孙越在策划此次展览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了两千年来包含在“七夕”这一概念内的礼仪、伦理、工艺、习俗等领域的知识 , 邀请艺术家为仙女湖七夕文化的挖掘与呈现共同努力 。 在仙女湖风景区长达33公里的环湖路沿途及龙王岛上 , 参与七夕文化公共艺术展的参展艺术家们创作了“仙湖问天”、“仙女寻踪”、“喜蛛应巧”、“七彩星愿”、“兰夜画屏”等多组阐释七夕传统文化的艺术品 。
澎湃新闻|江西这个地方何以成为七夕文化的地标?
文章图片
在仙女湖入口处不远 , 就能看到镭射装置作品《仙湖问天》 。 “白天 , 它们静卧草坪 , 映射仙女湖的蓝天白云;夜里 , 它们向深邃的苍穹发出百丈光芒 , 与我们同问——毛衣仙女今何在?”
在仙女湖风景区环湖路上 , 一件大型七彩的编织装置在阳光下缤纷夺目 , 作品由艺术家华兴采用150万米彩线编织而成 。 古代七夕是女孩子乞巧的节日 , 这些彩色的编织 , 提醒我们七夕节本来的含义 。
谈到这些作品 , 孙越说:“在我们去做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 , 经常有很多村民围观 , 尤其是很多孩子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这不仅仅是孤零零的艺术品 , 也是一个对周边居民美育的过程 , 也把七夕节俗以可视化的方式刻印在她们心里 。 ”
除了高雅的艺术展 , 今年的七夕文化旅游节还有更多接地气的内容 , 新余市和江西卫视、阿里巴巴支付宝联手 , 打造了支付宝超级生活节和江西卫视文旅消费主题夜活动 。
8月22日至8月31日 , 澎湃新闻开发的“我的古风结婚照(仙女照)”小程序 , 用户通过人脸识别技术 , 选择古代相应服饰自动生成一张“古风结婚照”或“仙女照”图片 , 转发到朋友圈、微信好友、微博等渠道 , 形成了全网体验“我的古风结婚照(仙女照)”热潮 。
澎湃新闻|江西这个地方何以成为七夕文化的地标?
文章图片
移风易俗、烟火人间的七夕夜今年七夕当晚 , 在活动主场地之一的艺术电厂 , 入夜时分已是人声鼎沸 。 这片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厂房经过重新改造焕发了生机 。 七大主题夜活动期间 , 每天晚上人群熙熙攘攘 , 摊位上网红美食、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 热闹的场面让人充分感受到夜生活的魅力 。 走入其中 , 路的两侧一边是各种小吃美食 , 一边是各种文创产品 。 边吃边逛 , 很是惬意 。 再往里走只见一位拉面仙子和两位不倒翁姐姐 , 皆身着古装展示才艺 , 引来游人的驻足围观 。 电厂剧院里则是“邓丽君仙女湖传奇”6D全息光影秀 , 邓丽君“重现”舞台 , 演唱经典歌曲《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愿人长久》 , 暗合着七夕主题 , 也为观众们送上身临其境、如梦似幻的沉浸式视觉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