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西寻乌扶贫见闻:发展“两业”助脱贫 文化建设固成果( 二 )


水源乡党委书记邹文平告诉采访人员 , “村民搬到县城新村之后 , 收入渠道大大变宽 。 无论是想继续发展种植业 , 或者到县城找工作、自主创业等等 , 我们政府都尽力提供资金、政策上的扶持 。 ”
据了解 , 寻乌县投入了15.13亿元 , 在移民小镇附近同步建设综合物流园、电商产业园、通用设备制造园三大产业就业平台 , 预计可提供14100个就业岗位 。 而在太湖新村门口就是一条双向六车道的宽敞马路 , 群众生活、就业将实现便利化、就近化 。
为解决居民技能单一问题 , 太湖新村还积极开展电商、通用设备制造、制衣等实用技能培训 , 拓宽移民就业门路 。 目前 , 生态移民小镇有370多名移民实现就近就业 , 520多名移民创办经济实体 , 实现“务农到务工”的就业转变 。
文化惠民巩固扶贫工作
“村风民风好不好 , 对于脱贫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 几年前我刚来乡里的时候 , 村民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 。 甚至有一些村民在家里打牌赌博 , 危害很大 。 ”寻乌县项山乡组织宣传委员曹鹏如此说道 。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项山乡卢屋村建设了一个文化广场和文化书屋 。 如今每天晚上都有很多村民前往文化广场跳广场舞 , 村委会也会时不时组织一些书画活动和文艺演出 。
“我觉得跳舞可以让人高兴 , 所以每天晚上我都会去跳 。 现在村里的妇女晚上都会早点做饭 , 赶着去文化广场跳舞 。 ”潘银英是卢屋村的一位普通村民 , 过去她因残而贫 , 腿脚不方便 , 但却因为文化广场的出现 , 喜欢上了跳广场舞 。
在曹鹏看来 , 通过把残疾人这一类的弱势群体关爱好动员起来 , 可以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 , 进而影响到更多村民 , 通过文化扶贫潜移默化让扶贫工作巩固下来 。
除此之外 , 当地还依托文化书屋建设了一个“四点半”课堂 。
据统计 , 卢屋村共有4-14周岁儿童126人 , 其中留守儿童13人 。 这些孩子的父母要么在外地务工 , 要么白天在村里农忙 , 孩子下午放学后面临着无人照顾的局面 。
为了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 当地组织学校教师担任志愿者 , 为学生免费提供放学后的学习辅导、课外书籍阅读以及兴趣爱好课程 , 有效促进了当地儿童的健康成长 。
【中国新闻网|江西寻乌扶贫见闻:发展“两业”助脱贫 文化建设固成果】在龙图村 , 当地通过“1+N”的形式引导村民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 所谓“1+N”即“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加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 其中 , 文明实践站有着丰富的文化娱乐设施 , 能为村民提供唱歌、弹琴、读书、交流的空间 , 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种讲座以拓宽村民的视野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