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西寻乌扶贫见闻:发展“两业”助脱贫 文化建设固成果

:原题为_中国新闻网|江西寻乌扶贫见闻:发展“两业”助脱贫 文化建设固成果。
中新网赣州9月7日电 题:江西寻乌扶贫见闻:发展“两业”助脱贫 文化建设固成果
作者 刘力鑫
地处江西省东南部 , 居赣、闽、粤三省交界处 , 被群山环绕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 , 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 2017年发布的《寻乌县扶贫脱贫工作调查报告》曾这样写道:“贫困落后仍然是寻乌的基本特征 , 基础设施欠账多 , 产业结构单一 , 县级财力薄弱 , 农村贫困面依然较广、贫困程度较深 。 ”
三年过去 , 寻乌县已经全县脱贫 , 城乡面貌、群众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 但当地仍按照“四个不摘”要求 , 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文化扶贫等举措 , 持续推进精准方略 , 稳步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
今年43岁的刘乾亨曾是寻乌县晨光镇龙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 这几年 , 刘乾亨先后种过脐橙、米蕉 , 也养过番鸭 , 依靠多种扶贫产业 , 逐渐实现脱贫致富 。 他不仅在村里盖起了新房 , 还买了一辆小轿车 。
“我自21岁起就离家外出打工 , 但一直也没挣到什么钱 , 没想到回家创业后还赚得更多 。 ”刘乾亨说 , 如今他不仅收入提高 , 时间上也更加自由 。 即使是像去年那样干旱的年份 , 他的果园也有四万多斤的收成 , 能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 。
在龙图村 , 还有很多村民和刘乾亨一样 , 搭上了村里产业发展的快车 。 晨光镇镇长吴九生介绍 , 该村引导村民树立“勤劳致富”理念 , 大力发展脐橙、蜜桔、糯米蕉、百香果等特色产业 , 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也从2014年底建档立卡时的2184元 , 增加到2018年底的11649元 。
而在寻乌县南桥镇镇长谢大铭眼中 , 盖再多房子 , 不如发展产业、发展企业 。
南桥镇是寻乌县的产业示范镇 。 “我们镇光百香果、葡萄、龙脑樟等作物就种植有几万亩 , 蔬菜大棚也有2500余亩 。 我们还有一个辣椒酱厂、一个龙脑樟加工厂和一个水咸菜厂 , 经济效益都很好!”谢大铭自豪地说起南桥镇的情况 。
在寻乌县南桥镇 , 采访人员见到了今年57岁的杨运兰 。 2015年 , 杨运兰响应家乡政府号召 , 带着2000万元资金从海南回到了家乡 , 成立寻乌县羊角园果蔬有限公司 。 2019年 , 该公司产值接近七千万元 , 公司生产的辣椒酱在赣州市的市场占有率高达45% 。
“从2015年开始 , 我们每年都会把免费的辣椒苗送到辣椒种植基地和农户手中 , 对他们进行种植技术培训 , 对所有产出的辣椒进行保底收购 。 这一方面能为农户节省种植成本 , 降低种植风险 , 激发参与积极性 , 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我们辣椒酱原材料的品质 。 ”杨运兰说 。
据统计 , 截至目前该企业已累计送出辣椒苗木约550万株 , 总价值约700万元 , 有效带动4867户农民的生产就业 , 由此给农户带来的总收益超过1700万元人民币 。
杨运兰表示 , 贫困户帮忙种辣椒 , 人均一年最少增收四千元 , 最好的可以有一万多 , 收入十分可观 。
就业扶贫直接带动脱贫
在寻乌县城北的县城规划区黄金位置 , 坐落着寻乌县东江源生态移民小镇 , 其中移民小镇的一期项目——太湖新村已经建成 。
在太湖新村内 , 采访人员见到了在自家新房里创办小型制衣厂的居民何家炎 。 何家炎告诉采访人员 , 他曾在广东的制衣厂打工数十年 , 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 “搬到县城后我发现家乡也有很多人会做衣服 , 同时政府又提供了很多扶持政策 , 我就决定留在家乡创业 , 目前已经开了两个车间 , 还吸纳了本村的贫困户就业 。 ”
2017年 , 因建设寻乌县规模最大的单个民生工程——太湖水库的需要 , 位于寻乌县北部大山深处的江西省定“十二五”重点贫困村——水源乡太湖村 , 整体易地搬迁到了县城 , 成为了如今的“太湖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