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澶渊之盟就像一面镜子,把宋朝统治的复杂、软弱、无耻暴露无遗( 二 )


值得一提的是 。 宋使带回澶渊之盟的协议条文后 , 宋真宗很爽快地就签了字 。 而辽国方面则整整拖了五天 , 高层扯皮了五天 , 最后才由萧太后拍板 , 极不情愿地在条约上签字画押 。
这说明 , 签这个协议对辽国其实是不利的 。 否则 , 辽国高层不可能在签字问题上纠结 。 所以说 , 耻辱与否 , 先放在一边不提 。 澶渊之盟对宋朝而言 , 真的很值 。
那么既然澶渊之盟很值 , 为何现在一提起这个玩意 , 大家的第一印象却是很屈辱呢?这是因为 , 澶渊之盟作为临时停战协定是合算的 , 但作为长期和平条约是不合算的 。
居安思危 , 勿忘国耻 , 这是每一个有健全心理的中国人都应该要牢记的 。 《司马法·仁本》就说:“故国虽大 , 好战必亡;天下虽安 , 忘战必危 。 ”如果将来忘记了耻辱 , 不以当年的忍气吞声为耻 , 反以为荣 , 那我们这一代人就要被后人钉在耻辱柱上 。
【历史故事】澶渊之盟就像一面镜子,把宋朝统治的复杂、软弱、无耻暴露无遗
文章图片
北宋?形势图
而偏偏 , 北宋统治者在面对同样情况时 , 就忘记了耻辱 。
澶渊之盟后 , 宋真宗为了自我麻痹 , 主动跑去泰山封禅 。 当时的宰相王旦为了宋真宗拍马屁 , 说:“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 , 河朔生灵方获安堵 。 虽每岁赠遗 , 不及百分之一、二 。 ”后来苏轼的弟弟苏辙说:“稍以金帛啖之 , 虏欣然听命 , 岁遣使介 , 修邻国之好 , 逮今百数十年 , 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 , 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 ”
然而 , 实际上呢?宋真宗泰山封禅后 , 八百年来 , 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 。 后世皇帝用行动表明 , 但凡要还要点脸 , 都不愿意与宋真宗赵恒为伍 。
王旦说只用几个县的税收就解决问题 。 可实际情况是 , 辽国在庆历二年(1042年) , 趁北宋与西夏开战之际 , 趁火打劫 , 用军事加外交恐吓的方式 , 敲北宋的竹杠 。 迫于无奈 , 宋仁宗只得再次忍气吞声 , 屈辱求和 , 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 , 每年再增加十万两银和十万匹绢的岁币 。 这个事件 , 史称“庆历增币” 。
事后 , 为了避免再次被辽国敲竹杠 , 北宋不得不在北面加大军事防御力度 。 仅常设的边防部队就有15万 。 而为了养这些兵 , 宋朝每年的财政 , 都要大把大把地掏银子 。
事实证明 , 王旦的说辞 , 完全是假的 。 澶渊之盟后 , 宋朝不仅要承担高额岁币 , 同时还要承担高昂的军费 。 而为了养兵 , 宋朝又不得不在其它方面缩减开支 , 比如废掉马政 。
【历史故事】澶渊之盟就像一面镜子,把宋朝统治的复杂、软弱、无耻暴露无遗
文章图片
北宋为什么缺马?难道完全是因为产马地丢失了吗?当然不是了 。 关内只是不产良马 , 不是完全不产马 。 北宋缺马 , 完全是统治者缺乏进取心导致的结果 。
至于苏辙所说“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这样的话听听就得了 。 他政和二年(1112年)去世 。 15年后 , 北宋就被金国灭亡了 。 这真是好一个“盛世” 。
值得一提的是 。 辽国不守承诺 。 西夏也一样不守承诺 。
庆历四年(1044年) , 北宋与西夏签署庆历和议后 , 李元昊马上翻脸 , 撕毁合约 , 屡屡翻境 。 北宋为了防御西夏 , 也不得不在西北部署了大量边军 。
一个华北 , 一个西北 。 仅这两个地方 , 北宋就养了近40万大军 。
原本想通过给岁币省军费的 。 可实际上 , 岁币要给 , 巨额军费也要掏 。 这种做法 , 苏辙的老爸苏洵在《六国论》中给出了完全否定的评价:“悲夫!有如此之势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日削月割 , 以趋于亡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强烈反对澶渊之盟以金钱买和平之举 。
【历史故事】澶渊之盟就像一面镜子,把宋朝统治的复杂、软弱、无耻暴露无遗
文章图片
《宋史》
后来 , 元朝人在编撰《宋史》时 , 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 给出负面评价:“仁宗之世 , 契丹增币 , 夏国增赐 , 养兵西陲 , 费累百万 。 ”
总体而言 , 北宋与辽国达成澶渊之盟 , 本来是好事 。 签了澶渊之盟后 , 宋朝统治集团就具备了卧薪尝胆 , 报仇雪恨的机遇 。 但很可惜 , 签了澶渊之盟后 , 宋朝统治集团却是一种“丧事喜办”的表现 。 把一个临时性质的停战协定 , 当作了长期和平条约 。 缺乏进取心 , 混吃等死 , 觉得天下太平 , 可以马放南山了 。 这就导致澶渊之盟以及后来的庆历增币 , 在历史上只留下了屈辱的一面 。
可以说 , 澶渊之盟就像一面镜子 , 把宋朝统治集团的复杂、软弱、无耻等方面 , 暴露得一览无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