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孔子为何并不太看重这个“后进弟子”曾子

曾子 , 名参 , 字子舆 , 春秋战国之际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 , 或说山东省嘉祥县)人 , 小孔子四十六岁 , 是孔子著名弟子之一 。
宋儒大多十分推崇曾子 , 程颐认为“颜子没后 , 终得圣人之道者 , 曾子也” , 俨然以曾子为颜回后独祧孔子之学之人 。
历代在孔子众多弟子中 , 也只有颜回和曾子被尊为圣人 。 可见曾子在儒学传承中的地位之重要 。
比起颜回、子贡、冉有等人 , 曾子在孔门弟子中原本似乎只是个不太起眼的角色 。
颜回不用说 , 自然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了 , 至于子贡等人 , 孔子虽然偶有批评 , 但也认为“赐也达” , “求也艺” , “孝哉闵子骞” , “雍也可使南面”……而对于曾子 , 孔子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关于曾子的评价就是一句“参也鲁”了 , 似乎孔子并不太看重这个“后进弟子” 。
然而事实情况究竟如何?曾子在儒学传承中的地位果真是随着唐以来的“孟子升格运动”“升”起来的吗?
当然不是这样的 。 孔子虽然认为曾子有些迟钝 , 但对曾子却也评价甚高——“孝 , 德之始也;悌 , 德之序也;信 , 德之厚也;忠 , 德之正也 。 参中夫四德者也”;“参之言此可谓善安身矣”;“二三子志之 , 孰谓参也不知礼乎”;“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等等 , 认为曾子具有孝悌忠信四德 , 且知礼而善安身 。
【爱历史】孔子为何并不太看重这个“后进弟子”曾子
文章图片
曾参
曾子十分重视个体内在修养的完善 , 对外在德业的关注似乎不多 , 与孔子“干七十余君”不同 , 曾子是面对各国的迎聘均力辞不就 , 一生中仅因特殊原因有过两次短暂的出仕 。 但这并不代表曾子与孔子主张异趣或者其思想体系较之孔子学说“规模”要小一些 。
孔子曾经评价鲁国一风雨之夜不纳“邻之厘妇”的独居者 , 说:“善哉!欲学柳下惠者 , 未有似于此者 , 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 , 可谓智乎!”“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其实也正是曾子学孔子的做法 。 孟子曾说“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 , 其实曾子也许更懂孔子 。
《论语·里仁》记载了这样的一段对话:“子曰:‘参乎 , 吾道一以贯之 。 ’曾子曰:‘唯 。 ’子出 ,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 忠恕而已矣 。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一生栖栖遑遑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为的就是能够“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 从而使天下复归于有道 。 其实“修己”就是“忠” , “安人”就是“恕” 。 曾子对孔子之“道”的理解是十分准确和深刻的 。
“人一能之己百之 , 人十能之己千之 , 果能此道矣 , 虽愚必明 , 虽柔必强” , 曾子虽然或许有些鲁钝 , 但曾子“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其学也早已有成 ,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浑厚博大 。
孔子在世时曾子之学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可且已有很高的社会声誉 。 除了孔子对曾子的认可之外 , 一向自视甚高的子贡也对这位比他小十几岁的师弟不吝赞誉:“满而不盈 , 实而如虚 , 过之如不及 , 先王难之 。 博无不学 , 其貌恭 , 其德敦 , 其言于人也 , 无所不信 , 其骄于人也 , 常以浩浩 , 是以眉寿 。 是曾参之行也 。 ”
【爱历史】孔子为何并不太看重这个“后进弟子”曾子
文章图片
晏婴
曾子曾从孔子之齐 , “齐景公以下卿之礼聘曾子” , 在拒绝齐的礼聘后 , 晏子还亲自送曾子并赠之以言;曾子生活穷困 , “弊衣而耕于鲁 , 鲁君闻之而致邑”……
孔子去世后 , 作为孔门中的核心人物 , 曾子地位也十分特殊 , 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
一件事情即可说明一二:孔子去世后 , 子张、子游、子夏等人欲师事有若并“强曾子” , 曾子反对并答以“不可 , 江、汉以濯之 , 秋阳以暴之 , 皜皜乎不可尚已” , 意即孔子“无得而逾焉” , 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 。 最终因为曾子的反对 , 子夏等人的做法没能成行 。
这个记载不仅说明了曾子在孔门中的地位问题 , 也表现了曾子对孔子的尊崇和忠诚 。 曾子后来被人称为“宗圣” , 正因为他谨守师说 。
【爱历史】孔子为何并不太看重这个“后进弟子”曾子
文章图片
孔丘
孔子去世后 , 弟子们不少仍致力于继承、宣扬孔子学说 。 曾子亦“修道鲁、卫之间 , 教化洙泗之上” 。 据《孟子·离娄下》记载 , 曾子在鲁国一带讲学 , 弟子多达七十余人 , 包括孟敬子、阳肤、单居离、沈犹行、公明仪、公明高、公明宣、子襄、曾元、曾申、乐正子春等人 , 形成了所谓的“洙泗学派” , 成为宣扬孔子学说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