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梁启超:请我去讲演可以,但切不可影响“四人功课”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文化巨人 , 一身而兼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知道这个名字 , 尽管不见得读过他的多少著作 , 但那篇出现在小学课本里的《少年中国说》我们可都是全文背诵过的 , 那“少年强 , 则国强”的铿锵、“笔端常含感情”的温度想必一直激励着我们 。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没乐趣 , 要来何用 。 纵观他的一生 , 做了那么多事 , 创了那么大事业 , 也的确没忘掉“乐趣”二字 。
近读许知远《梁启超传》和朱平编著的《民国范儿》 , 对梁启超的“乐趣至上”有了进一步体会 , 与大家分享 。
【历史故事】梁启超:请我去讲演可以,但切不可影响“四人功课”
文章图片
01比科举更有意思的事
梁启超于1873年出生于清末同治时期的广东新会茶坑村 , 祖父梁维清和父亲梁宝瑛都是当地士绅 。 这样的家庭 , 在当时 , 当然目标明确 , 要培养一个仕林翘楚出来 。 而梁启超也确实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 他4岁跟着祖父识文断字 , 8岁学会做文章 , 9岁能做千字作文 , 12岁考中秀才 , 17岁中举人 , 可谓一路开挂 。 特别是中举后 , 主考官李端棻看中他的才华 , 保媒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了他 。 这在讲“路线”的传统中国 , 几乎就是预示着梁启超的仕进之路将一片光明 。
但是 , 梁启超早在中举前在广州求学时 , 接触到了段玉裁与王念孙的训诂学等学术 , 就“大好之 , 渐有弃帖括之志”(“帖括”指科举) , 开始对枯燥无味的八股文产生厌倦 。
中举两年后 , 即1890年 , 梁启超进京参加会试 , 落第了 。 这并不算什么事 , 因为这时的梁启超实在太年轻了 , 有的是机会 , 如果他想的话;不过 , 就在这一年 , 他的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性转折——结识了“南海圣人”康有为 。
【历史故事】梁启超:请我去讲演可以,但切不可影响“四人功课”
文章图片
康有为出生于广东南海一个“世以理学传家”的名门望族 , 从小接受理学思想教育 , 开口圣人 , 闭口圣人 , 以至于大家都称他“康圣人” , 而他自己 , 确实也喜以“圣人”自居 , 并模仿孔圣人行迹 。 康有为多次参加科考 , 均名落孙山 , 于是对科举失去了兴趣 。 后来 , 康有为通过游历被英国霸占的香港 , 对西方文明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 就开始向国内推介西方的学术、思想 。 当然这都是很粗浅的 , 建立在国人普遍不知西学的基础上 , 但对于当时来说是影响巨大的 。
康梁初会时 , 康有为早已年过三十 , 不过仍是一名“监生” , 梁启超年方十九却早已是举人 , 从“正统”的地位来讲 , 梁启超要远高于康有为;但康有为对他所学旧学的一番批驳 , 令梁启超如“冷水浇背 , 当头一棒” , 实际上也唤起了他早年就已萌生的“弃帖括之志” , 遂决定拜康有为为师 , 在康有为的万木草堂里醉心学习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
要知道 ,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放弃科举之路 , 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 就相当于现在放弃高考 , 并且是在凭实力很有希望考取清华、北大的情况下 。 但是梁启超放弃了 。 原因是多方面的 , 而其中必有因为他对死板的“八股取士”失去兴趣 , 而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 , 也因为在当时看来“西学”是能在根本上救中国的 。
【历史故事】梁启超:请我去讲演可以,但切不可影响“四人功课”
文章图片
02人生两件大事:读书与打牌
梁启超有句名言:
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麻将) , 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 。
《民国范儿》记载一段逸事说 , 1919年 , 梁启超从欧洲回国 , 有知识界的朋友约了个日子请他去讲演 , 他回复朋友说他们约的日子与他的“四人功课”有冲突 。 朋友弄不懂“四人功课”是什么 , 经他一解释 , 原来是“打牌”(麻将)!
这倒让人想起民间关于打麻将的“筑长城”“三缺一”之类的专用名词来 。 不过 , 一般情况下 , 打麻将是纳入“休闲娱乐”活动范畴的 , 而“读书”却是正经事 , 梁启超怎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呢?
却不知这正体现了梁启超的“趣味生活观” 。 据梁启超的说法 , 有趣味的活动是必须“以趣味始 , 以趣味终” , 像“劳作、游戏、艺术、学问”都符合趣味主义的条件 , 但赌钱、喝酒、做官之类就不符合 。 麻将作为一种“游戏” , 就符合“趣味”的条件 , 跟读书一样 , 都是人生乐趣 , 都是充实生活、愉悦生活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