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枫|他的电影,不适合三观党看


徐枫|他的电影,不适合三观党看
文章图片
徐枫|他的电影,不适合三观党看
文章图片
徐枫|他的电影,不适合三观党看
文章图片
徐枫|他的电影,不适合三观党看
文章图片
徐枫|他的电影,不适合三观党看
文章图片
徐枫|他的电影,不适合三观党看
文章图片
徐枫|他的电影,不适合三观党看
文章图片
徐枫|他的电影,不适合三观党看

我们上期聊了王家卫 , 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一位拿捏爱情的电影大师 , 他就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中最独特、最重要、最隐秘的一位电影作者——埃里克·侯麦 。
跟戈达尔、特吕弗、里维特、夏布洛尔等人一样 , 曾经担任过《电影手册》主编的侯麦 , 是上世纪60年代壮阔电影运动中一位极其重要的主将 。 而与他这些名号响亮的同僚们不同的是 , 他的作品远称不上惊世骇俗 , 也并不具备某种艺术暴动的反叛气质 。
埃里克·侯麦 。
侯麦的电影往往根植于被忽略的日常生活本身 , 乘巴士、等火车、朋友聚会小酌、家庭聚餐、上班等场景都经常成为故事的幕布 , 他于日常之中 , 讨论那些敏感、脆弱、优柔的“小资”“中产”男女主人公所面临的道德问题 , 他们经历欲望诱惑时的内心波动 , 与爱情发生过程中的纠结、懦弱乃至可笑、愚蠢 。 从早期的“六个道德故事”再到“喜剧与谚语”以及晚年的“四季故事”系列 , 对人性幽微的探索 , 是侯麦始终坚持如一的主题 。
“话唠” , 或许是侯麦电影比较易于描述的一个特质 , 侯麦的电影是关于对白的电影 , 他的故事都以人物的对话支撑 , 一场戏就是一场对话 。 但这些对话却并不苍白、恼人 , 就如同侯麦对自己作品的精辟总结 , “思考而非行动” , 在这些对话中 , “人物的思考、焦虑乃至表现出的愚蠢都原原本本地展现在银幕上” ,主人公喋喋不休的絮语背后是一幅幅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略显神经质的人的自画像 。
这些特点与风格确实让侯麦成为了新浪潮中最独特的一位电影作者 。 侯麦不仅在国际范围内有些“大器晚成” , 在上世纪末首批接触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中国影人那里 , 同样是“知音寥寥” , 他的故事与主题也多少有点“不合时宜” , 侯麦由此成为一个被忽略的存在 。
《侯麦传》
[法
安托万·德·巴克 / [法
诺尔·艾柏 著
范加慧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0-6
去年 , 侯麦诞辰一百周年 , 《侯麦传》引进出版 , 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了大规模的专题放映活动 , 俨然是一场京城文艺盛事 。 而在今年 , 侯麦的唯一话剧作品《降E大调三重奏》也被搬上了戏剧舞台 , 我们得以看到中国面孔的侯麦式爱情故事 。 可见 ,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活程度的提高 , 侯麦的电影如今已然变成都市文艺青年的“心头好” 。
我们邀请到了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法国电影研究专家徐枫 , 与《降E大调三重奏》中国版的导演何雨繁 , 来到我们的节目 , 谈谈这位简淡隽永又极富魅力的法国影人 。
内容节选
在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导演群中 , 侯麦被中国电影观众接受得比较晚
郝汉:伴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 , 侯麦如今已经成为都市文艺青年的“心头好” 。 我比较好奇上世纪末时 , 侯麦对于中国观众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徐枫:侯麦是新浪潮导演中被中国电影观众接受得比较晚的一个导演 。 我有一个说法 , 侯麦是所有电影大师中最难以在伟大的瞬间被捕捉到的那一位 。 这句话来自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简·奥斯汀的评价 , 她说奥斯汀是最难在伟大的瞬间被捕捉到的伟大作家 。 侯麦就是这样 , 因为他完全是从最细微的日常生活起步的导演 , 所有着手点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细节 。
当然有一些影片是例外 , 比如说他的历史片和古装片相对比较特别一些 , 背景会宏大一些 。 但侯麦的电影总体上来说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故事 , 他是一个从日常生活最细微的波纹中去找到人性的细微波动和人性的深层透视的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