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袁崇焕墓守墓人佘幼芝: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坚守


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内袁将军墓冢的右侧 , 立着一座身着西装、手持花束的“佘焦平像” 。 2003年 , 这位青年人原本要代替自己的母亲佘幼芝来东莞为袁将军守衣冠冢 , 却临行前遭遇车祸 , 不幸离世 。 佘幼芝将儿子焦平的骨灰送到东莞 , 并为儿子改姓“佘” , 从此永远陪伴在袁将军侧 。
8月12日午后 , 暴雨倾盆而至 , 雨水顺着“佘焦平像”的眼眶流下 , 仿佛这位青年人在流泪一般——当日中午 , 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 , 享年81岁 。
袁崇焕|袁崇焕墓守墓人佘幼芝: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坚守
本文插图
东莞袁崇焕纪念园内 , 袁崇焕墓冢两侧分立着佘义士像及佘焦平像 。
《北京法源寺》中 , 李敖曾借故事中康有为之口 , 称袁崇焕的谋士佘义士在袁将军被处死后 , “冒死偷尸首埋起来 , 并且照顾在坟旁边 , 一直到死 , 这是忠肝义胆” 。
事实上 , 从1630年至今 , 佘家已经坚持为袁崇焕将军守墓390年 。 佘幼芝正是袁崇焕墓的第17代守墓人 。 即便是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 , 已经规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当地人民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 佘幼芝在弥留之际仍未放弃对守墓的执着 。
“没有佘家人执着的‘守’ , 就没有袁崇焕完整的祠墓;没有袁崇焕祠墓 , 就没有佘家守墓这段历史 。 ”广东省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主任彭劲菘的一段话 , 将佘袁两家交织几个世纪的故事 , 形容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
袁崇焕|袁崇焕墓守墓人佘幼芝: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坚守
本文插图
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 。
他眼中佘幼芝的“了不起”之处在于 , 用一段平凡的人生 , 做成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
“执拗”是一生坚守的“妙计”
历史上的广渠门是北京外城东侧唯一的一座城门 , 明朝崇祯二年 , 皇太极率军进围北京 , 兵部尚书袁崇焕星夜驰援 , 在广渠门击退皇太极 , 解除了后金对北京的威胁 , 然而却因“反间计”被崇祯皇帝以“勾结后金谋反叛国”的恶名处以极刑 , 于次年秋天磔于市 。
相传 , 袁崇焕被处刑的当晚 , 一位佘姓部下冒着“灭九族”的危险盗走了悬挂于刑场旗杆之上的袁崇焕头颅 , 悄然埋葬在自家后院 。
自此 , 佘家先祖留下了三条祖训:一是要佘家后人从此不再回广东故里 , 永远守在袁将军墓旁;二是要佘家人世代不许为官;三是要后代读书 , 因读书能知历史、明事理 。
就这样 , 整个家族390年的命弦被拨动 。
袁崇焕|袁崇焕墓守墓人佘幼芝: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坚守
本文插图
北京东花市斜街外袁崇焕祠的指示牌 。
如今 , 从广渠门桥向西走不过500米 , 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斜街五十二号 , 便是曾经的佘家馆、如今的袁祠墓 。 2002年以前 , 佘家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此 。
1954年 , 北京市政府对袁祠进行修缮 , 油饰享堂和大门 , 并增设对联和历次重修纪念石刻 。 但之后 , 院子里陆陆续续搬进10余户人家 , 他们将原本佘氏祖先为袁将军建的祠堂分隔成多个房间 , 佘家馆变成了大杂院 , 袁祠墓也进入了一段被蚕食和破坏的时期 。
改革开放后 , 当时的北京市崇文区为兴文重教 , 想征用袁祠墓的地扩建隔壁的五十九中学 。 佘幼芝听说后心急如焚 , 写下了“独守陵园思哀情 , 代代相传元素情 , 苦守陵园三百载 , 谁知我氏心中情”的诗句 。
从那以后 , 佘幼芝为袁祠墓奔走的步伐加快了 。
袁崇焕|袁崇焕墓守墓人佘幼芝: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坚守
本文插图
位于北京的袁崇焕墓和祠正门口 , 佘幼芝曾在此居住半个多世纪 。
在佘幼芝的女儿焦颖眼里 , 母亲是位“有点拗”的老太太 , 一定要按照自己规定的轨迹过日子 , “比如每天只能定时三顿饭 , 其他时间饿了也不吃;不管午休得好不好 , 一定会在下午3点起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