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这一年过得怎样,业内高管有话要说

_本文原题为 银行理财子公司这一年过得怎样 , 业内高管有话要说
2018年4月以来, “资管新规”及配套细则相继落地实施 , 大资管行业逐渐统一 。 而银行理财在资管行业中规模占比居首 , 其专业化运作成为监管部门重点鼓励的方向 。
从2019年6月首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以来 , 截至目前 , 已有20多家商业银行获批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 , 其中17家已经获批开业 。 理财子公司产品尚处在发行初期 , 共性明显 , 但也不乏特色化产品 , 正在逐渐形成“固收为主 , 权益为辅”的产品模式 。
不过 , 银行理财及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摸索 。 “银行理财的投资逻辑正发生变化 , 我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使投资者和融资者更密切的结合 , 使资产管理在资金端与财富管理更好地融合 。 银行理财子公司不单要从市场波动中赚钱 , 更要从企业成长中获得收益 , 这需要我们覆盖企业的全生命周期 , 加强对企业的熟知度 。 ”9月5日 , 光大理财董事长张旭阳在“2020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称 。
转型难在文化和IT系统
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过去一年里进行了哪些变革?在业务定位及公司经营管理方面有哪些难点?
农银理财总裁段兵在论坛上表示 ,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转型存在两个难点 。 首先 , 文化的转型 。 理财子公司的人员大都是从商业银行资管部门出来的 , 资管部门又是从投行、金融资管演化而来 , 商业银行文化是信贷文化 , 是以看现金流为主的文化 , 而理财子公司则需要在资本市场上运作 , “目前理财子公司的文化正在培育过程中 , 还需要一定时间 , 文化转型是比银行理财产品转型更困难的事情 。 ”他称 。
“银行理财子公司转型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困难是IT业务系统的构建 , 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系统 。 如何利用系统将不同期限新产品的规模做大是保持资管竞争力的根源 , 银行理财有现阶段的困难 。 ”段兵称 。
“全球资管行业商业模式在发生变化 , 过去10年被动投资比例不断增加 , 但是管理费的收入没有变 。 银行理财一定要发挥投资顾问的作用 , 从简单的卖产品 , 向定投服务转型 , 拥有自己的商业价值和管理模式 。 ”张旭阳表示 。
行业的进步是由公司治理和制度建设共同推动的 , 对此 , 张旭阳称 , 一方面应呼吁与监管机构共同探讨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相关的制度完善;另一方面 , 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 , 希望进一步设立专业子公司这样的组织架构 , 既可以保持投资的稳定性 , 又可以通过设立的PE专业子公司、投顾专业子公司等更深层次的参与市场竞争 。
净值型产品波动实属正常
今年5~6月 , 国内债券市场经历了比较剧烈的调整 , 采用市值法估值且主要投资债券的银行理财产品和公募债券基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净值回撤 , 市场上部分理财产品受到了冲击 。
论坛上 ,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副总裁管圣义称 , 市场上有波动是正常现象 。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 , 除了要做好“了解你的客户”以外 , 还要做好“熟知你的产品” , 不是仅向投资者提供一个产品说明书就完了 , 要把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向投资者讲明白 , 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
一家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称:“对于刚成立或即将发行的产品 , 拉长建仓周期 , 优先补充其他资产 , 等待债市情绪稳定和回调机会 。 同时 , 培育投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观念 , 传导适当承担波动风险以获取长期收益的理念 。 ”
“‘刚兑型产品’就像双刃剑 , 虽有市场空间 , 但这些产品风险成本高 , 若不能有效压退 , 净值型产品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 存在一定障碍 。 目前 , 国内的理财产品还是以固收类产品比例偏高 , 随着老产品的退出 , 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一些净值型新产品分布在权益类、ETF、ETS委托类的产品会更多元化 , 增长速度也会更为迅速 。 ”管圣义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