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兔|【连载】职业棋士制度是否应当就此终结 Ⅰ


属兔|【连载】职业棋士制度是否应当就此终结 Ⅰ
文章图片

【原文:月刊《围棋》8月号】终极辩论|职业棋士制度是否应当就此终结?

【邀请嘉宾】
车敏洙:职业六段、职业棋士会会长
郑寿铉:职业九段、明知大学围棋系教授 。
南治亨:职业初段(前)、明知大学围棋系教授
赵汉乘:职业九段、2021KB国民银行围棋联赛celltrion队队员
朴之勋:职业六段、朴之勋围棋学院运营
【主持·整理】
《围棋》主编:金正民(音)
最近人们非常关注“职业制度”话题 。
90年代的韩国职业围棋界 , 每年只有4~6位的入段者 , 总体人数停留在100位左右;近来 , 每年有17位棋手入段 , 总人数接近400名 。 通过大赛奖金解决生计问题的人数大约仅在60位左右 。
在这种情况下 , 被冷落棋手们的声音越来越大 , 过去实行奖金制的政策最近又有回到福利制的倾向 , 扩张性不足的围棋界基础建设能否满足全体棋手需求?这一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
即便如此 , 再次减少入段人数也非易事 。 这是因为 , 如果提高入段难度 , 本就正在减少的院生更将失去积极性 。
也有意见称 , 应该在不减少入段人数的情况下 , 建立退役制度 , 以维持人数 。 但是 , 在行政、督导、教练、裁判等大多数岗位都偏重于职业棋手的围棋界现实中 , 甚至出现了建立退役制度是“在猫脖子上戴铃铛”的自嘲 。
在如此艰难的乱局中 , 职业棋手朴之勋六段上传了建议区分“普及型职业棋士”和“比赛型职业棋士”的文章 , 一时成为了烫手山芋 。
月刊《围棋》迎来创刊54周年 , 邀请了在围棋界各领域活动的职业棋手 , 展开“终极辩论” , 毫无顾忌提出敏感问题 。
希望这次好不容易组织起的辩论不要以版面文章结束 , 而是有助于寻找实质性的对策 , 成为变革的起点 。
主持人:月刊《围棋》提供了久违的辩论场所 。 最近 , 有关职业制度的焦点问题成为烫手山芋 。 朴之勋六段发表题为《“普及型棋士”和“比赛型棋士”的区分》的文章经报道成为了话题 , 也引发了争论 。 职业制度作为围棋界的根基 , 是重要而敏感的部分 。 由于本栏目名称是“终极辩论” , 因此 , 这里可能会提出令人不适的问题 , 如果能宽容理解 , 将非常感谢 。
在正式开始讨论之前 , 本次的选定主题主要由朴之勋六段引起 。 先听一下区分“普及型棋士”和“比赛型棋士”的宗旨 , 可以吗?
朴之勋:我所写的文章内容是传达给职业棋士会同龄棋手的 。 事实上 , 与其说是正式提案 , 不如说是为了理解而简单写的文章 。
虽然围棋被分类为体育项目 , 但普及项目和比赛项目完全没有区分 , 这就是所提出问题的出发点 。 教练进行比赛 , 解说也进行比赛的项目 , 能否被看作是体育项目 , 令人怀疑 。 我认为这种混淆职业分工的做法 , 既降低了其体育性 , 也侵害了棋手们的权利 。
对于成绩不高的职业棋手 , 参加比赛也没有意义 , 重要的是改变现有结构 , 使他们有利于普及推广围棋 。 为了能让更多棋手参与围棋普及 , 韩国棋院应该帮助建立围棋普及体系 。
如果说到目前为止 , 职业制度是培养少数精英职业的体系 , 那么今后应该改变认识 。 我认为 , 比起照顾职业棋手的稀缺性 , 应该建立新制度 , 保障那些放弃胜负而普及围棋的棋手 , 让他们能够教棋并共享相应的报酬 。 所以我提出了该方案 。
车敏洙:就是说把职业棋手分为“比赛”和“普及”吧?40年前 , 赵治勋九段也曾说过类似的话 , 但能否实现呢……

主持人:详细内容将在正式辩论中深入讨论 。 现在转到第一个主题吧 。
主题1.职业棋手终身制
职业棋手的身份性 , 是“运动员”还是“资格证”?
主持人:讨论会第一个主题是“职业棋手终身制” 。 这是之前围棋界禁忌的话题 。 我会像“终极辩论”一样果断地提出来 。
在职业棋手人数接近400人的现实情况下 , 虽然标榜为体育运动的围棋 , 对退役没有任何限制 。 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 。 核心可以概括为:“职业棋手”的定位 , 是凭实力说话的“运动员” , 还是拥有大赛参赛“资格证”的一群人?对此 , 请各抒己见 。

郑寿铉:很多人认为职业棋手是围棋运动员 , 但实际上并不只扮演运动员的角色 。 包括教棋、讲课、写作等 , 我作为围棋专职人士 , 从事着各种活动 。 历史上围棋专职人士也不一定只靠比赛生活 。 只有把职业棋手定义扩大为全体围棋专职人士 , 才能解决有关福利的问题 。 我的立场是 , (职业棋手)不一定是胜负师 , 应该拓宽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