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企业|军工企业逆向仿制难在哪?拿到官方图纸,都不一定看得懂原始设计


军工企业|军工企业逆向仿制难在哪?拿到官方图纸,都不一定看得懂原始设计
文章图片
军工企业|军工企业逆向仿制难在哪?拿到官方图纸,都不一定看得懂原始设计
文章图片
军工企业|军工企业逆向仿制难在哪?拿到官方图纸,都不一定看得懂原始设计

今天写一篇文章草稿的时候 , 我写了这么一段话:
“在逆向测绘和仿制工程中 , 这种仅凭借最终产品实物和图纸等资料 , 难以准确把握设计方原始目的和意图的情况 , 其实非常普遍 。 ”
随之我想起了一段历史 , 决定先把这段历史写出来 。 故事的主角不是武器 , 但是这段历史发生在军工企业 。
80-90年代的时候 , 国内军工企业开始跟随国内经济体系转型 , 分流出相当一部分人员和设备产能投入到了民用产品的制造中 。 一度在国内占据垄断地位的嘉陵和建设摩托 , 就是当时的典型代表 。
图:嘉陵摩托
在摩托车的部件分包制造中 , 某厂承包了一个关键部件的制造任务 。 这个部件如果一旦出现问题 , 摩托车就会失去动力 。
在分析这个部件时 , 发生了一件令该厂技术人员觉得非常奇怪的事情:在对日本样品进行初步分解、测绘计算后 , 他们发现其中一个零件的部分结构 , 似乎对这个部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
无论是理论计算还是实际试制样品对比试验 , 结论都是一致的——无论有没有这部分结构和形状 , 都不影响产品正常运转和性能指标 。
图:不少西南军工企业在改开后的测绘仿制工作中 , 经常流传一句极具方言特色的感慨“(吃了亏) , 才晓得锅是铁打的” 。 在未吃透原始设计/工艺的情况下 , 嘲笑洋人都是傻逼、产品上无用环节和成本太多 , 随之草率简化原始设计/工艺把事情搞砸后 , 此语通常用来自嘲 。
为了降低加工成本提高效益 , 该厂总工曾在技术会议上用赌上身家性命担保的强硬态度 , 强力要求取消其无用部分;但当时国内军工在这方面吃亏吃得太多 , 集体决策的结果 , 依然选择了“改动原始设计要慎之又慎” 。
总工对此事始终心存疑惑 , 究竟是自己的分析试验有误——这个形状是有用的?还是这个形状的确没有任何用处 , 加工出这个形状除了增加成本外毫无意义?
如果是后者 , 一贯精打细算的日本人 , 为什么会在零件上增加一个毫无用处的形状呢?这既不符合最基本的技术和经济理性原则 , 也不符合日系产品的一贯设计思路 。
图:建设摩托
谜底直到十多年后才得以揭晓 。 总工在访问该产品的日企原厂、和日方技术人员交流时 , 特意将此事的来龙去脉托出 , 并询问那个部件的这个形状到底有什么用?
日方人员随后检索技术档案 , 发现该部件是一个借用件 , 来自当时仍然在产的另一个较早型号 。 这个借用件的所有结构形状 , 在其原始配套型号中全部都是有用的;但在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 只选择性的利用了这个现有部件的部分结构 。
日方在设计新产品时 , 出于减少生产线设备和工艺流程的变动、降低制造成本的考虑 , 采取零部件通用化尽可能高的策略;决定不做改动、直接沿用 , 仅此而已 。
事情水落石出 , 总工确认自己当年的判断分析没有出现错误 , 这才算打开了心结 。
图:图纸一类的资料 , 展现出的设计信息其实非常有限
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 产品的设计依据经常不会体现在最终的成品相关资料中 , 包括生产图纸、工艺流程等等 。
没有原始的第一手设计资料和当事者的讲述 , 很多产品上看似不符合技术理性和规律的设计 , 其初衷往往让人想破头都想不出来 。
这里也给出一条实际工作中的小经验 , 送给那些依然坚守在机电研发制造领域的兄弟:
【军工企业|军工企业逆向仿制难在哪?拿到官方图纸,都不一定看得懂原始设计】在外来的图纸资料上 , 一旦出现某一个零件或者工装的编号方式 , 与其他大多数资料都不一样的情况 , 应重点考虑它是一个借用件或者通用件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