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2小时,白细胞竟相差如此巨大( 三 )


至此 , 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已经全部理清顺序了:患者于8月20日想取出内固定装置 , 当日血分析WBC正常 , 影像结果无异常 , 检验生化、凝血均正常 , 术前传染并检查未见异常 , 符合术前手术指征 , 收入院 。
在8月22日行内固定取出术 , 手术顺利 , 术后期间对症补液治疗+换药 。 患者于8月26日出现寒战 , 高热 , 临床紧急复查血分析 , 出现WBC危急值 , 给予退热处理后 , 2小时后再次复查血常规WBC上升至3.04×109/L 。 这期间 , 临床并未特殊处理 , 也未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
排除了检验科试剂、仪器、人员因素 , 结合镜检结果符合仪器数据 , 临床未给予特殊处理 , 患者只有高热症状 , 而白细胞却出现了神奇的转变 。
我们知道抗生素类药物 , 特别是青霉素类药物的大剂量使用 , 可出现低白细胞 。 而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刺激骨髓造血 , 外周血中白细胞可快速升高 。 这两个因素在临床医嘱中均未见到 , 临床医生也表示未使用 。
在排除了诸多因素 , 结合医嘱信息并与医生沟通 , 使自己想到了白细胞假性降低的一面:白细胞附壁现象 。 而出现白细胞附壁的诱因正是患者当日的高热 , 当高热消退后 , 白细胞又开始逐渐恢复 。
【案例分析】
所谓白细胞附壁现象 , 即本应该在循环池流动的白细胞因为中毒、感染、炎症等因素 , 导致白细胞附着在血管内壁 , 使得循环池的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 。 而检验科计数的白细胞总数恰恰就是循环池的白细胞 。
在检验教科书中 , 我们知道:外周血的粒细胞分为两部分 , 即随血液循环流动的循环池和黏附于微静脉及毛细血管壁的边缘池 , 正常情况下循环池和边缘池中的细胞数量约各占一半 , 保持着动态平衡 。 一些生理和病理因素可打破这种平衡 。 [1]
那该怎么和临床沟通呢?用我们检验专业的术语?显然是行不通的 , 临床医生未必知晓循环池、边缘池以及检验科计数的是循环池的细胞 。
自己将其化繁为简 , 告知医生:检验科测的是血管内流动的白细胞 , 如果暴风因子刺激(如高热) , 可以使白细胞黏附到血管壁上 , 血管内流动的白细胞就少了 。 一旦发热过去 , 或者刺激因素消失 , 血管壁上的白细胞又“脱落”下来 , 继续回到血管内流动 。 如此 , 简单易懂的话语 , 临床医生会欣然接受 。
【总结】
从本案例中可以发现检验与临床互相沟通的重要性 , 检验结果准不准 , 更多时候应该多听听临床、患者的意见 , 而不是仅局限于眼前的标本 。
【参考文献】
[1]许文荣,林东红.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3
【来源:检验医学官方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