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床头在福建,床尾在广东:一个村庄跨两省,两省共拜一尊神


高校|床头在福建,床尾在广东:一个村庄跨两省,两省共拜一尊神
文章图片
高校|床头在福建,床尾在广东:一个村庄跨两省,两省共拜一尊神
文章图片
高校|床头在福建,床尾在广东:一个村庄跨两省,两省共拜一尊神
文章图片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梗:广东人爱吃福建人 , 以至于福建人经过广东人身边时瑟瑟发抖 。
其实 , 广东人和福建人属于比邻而居的邻居 。 在福建与广东的交界线上 , 还有一个奇特的村庄 。 在这个村庄里 , 混居着几十户福建人和广东人 。 100多年来 , 他们友好共处 , 一起劳动生活 , 互相通婚 , 共拜一尊土地神 。
这个村庄 , 叫隘仔坑村 。
隘仔坑位于福建省平和县九峰镇平等村和广东省饶平县上饶镇柏峻村之间 , 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村庄 。 村庄的形成 , 得追溯到100多年前 。
清朝晚期 , 年年兵荒马乱 , 搞得民不聊生 。 有一年 , 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一户王姓人家 , 为了躲避灾荒战乱 , 辗转来到位于福建、广东边界的隘仔坑村 , 见这里山高林茂 , 土地平整 , 溪流潺潺 , 适合耕种 , 便居住下来 。
不久 , 福建省平和县一家朱姓人家 , 也找到了隘仔坑村 , 定居下来 。 再过了一段时间 , 广东省饶平县一家刘姓人家 , 出于同样的原因 , 跟着来到了隘仔坑村 , 成为了这个村庄的第三户人家 。 刘姓人家本着“入乡随俗” , 把省籍改成福建 , 成了福建人 。
王姓人家、朱姓人家、刘姓人家 , 称得上是隘仔坑村的3家“原住民” 。 他们繁衍生息 , 村子里的人口越来越多 。 那时候 , 村里大多数人的户籍是福建 。
1956年 ,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 , 将一家刘姓人家的房屋冲垮了 。 刘姓人家无奈之下 , 只得前往投靠广东亲戚 , 顺便把省籍改回广东 。 在刘姓人家的带动下 , 村里十余家刘姓人家 , 都改为广东省籍 。
从此以后 , 隘仔坑村真正变成了“一个村庄跨两省” 。 如今 , 村里有30余户人家 , 其中福建人比较多 , 约有20余户80余人;广东人较少 , 约有10余户60余人 。 村里人有四大姓 , 分别是王、刘、朱、游 。 姓朱、姓游的 , 绝大多数是福建人;姓王、姓刘的 , 绝大多数是广东人 。
福建人和广东人混居在一起 。 虽然他们的身份证、户口簿上 , 写着他们属于不同的省份 , 但他们说着一样的方言 , 有着一样的风俗 , 保持着一样的生产生活习惯 , 看上去并不像两省人 。 村子里不存在一条明确的两省分界线 , 也很难对此进行划分 。 因为 , 他们的房屋都建在一起 。 同样的一排房屋里 , 福建人和广东人的房子穿插在一起 。 所以 , 经常出现“床头在福建 , 床尾在广东”的现象 , 村里人也毫不为奇 。
除了房屋 , 福建人和广东人的田地 , 也挨在一起 。 于是 , 福建人和广东人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 。 中途歇息的时候 , 一起抽烟、喝水、聊天 。 日子就在这种世外桃源般的恬淡里慢慢流逝 。
房子、田地好说 , 电力、通讯这些公用设施怎么办呢?在上世纪90年代 , 福建省这边率先给村里通上了电 , 于是 , 村里的几十户村民全都用上了“福建电” 。 后来 , 福建省这边又给村里通了通讯线路 , 于是村里人全都用上了“福建通讯信号” , 并使用福建省漳州市的区号“0596”(平和县隶属于漳州市) 。 唯一的尴尬是 , 当广东人用座机电话给本村的村部打电话时 , 必须拨打潮州市的区号“0768”(饶平县隶属于潮州市) , 短短几百米的路程 , 却成了跨省长途 。
在村子里 , 福建人和广东人互相通婚 , 已经不分你我了 。 为了便于沟通、交流 , 他们熟练地掌握了客家话、闽南话、潮州话 , 加上通行的普通话 , 一共有4门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