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吉利申请科创板上市:科技化转型助推力量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9月1日 ,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提交在A股科创板上市的《首次公开发型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说明书》 , 正式宣布将在港股和A股两地上市 。
随后 , 上交所方面发布消息称 , 已受理吉利汽车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 。 若上市成功 , 吉利汽车将成为首个在科创板上市的汽车制造企业 。
加速“新四化” , 推进科技转型
2005年 , 吉利汽车宣布登陆港股 。 在9月1日当天港股收盘时 , 吉利汽车每股股价为17.44港元 , 单日上涨1.99% , 总市值达1711.4亿港元(约合1509.97亿元人民币) 。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 吉利早已成为中国自主品牌领军企业 , 广受业界关注 。
根据吉利控股提交的招股书显示 , 吉利汽车拟初始发行不超过1,731,666,448股 , 总融资金额约204.2亿元人民币 , 其中拟使用本次募集资金200亿元 , 拟投资项目包括新车型产品研发、前瞻技术研发项目、产业收购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 如果本次发行实际募集资金不足 , 公司将通过自筹资金解决上述项目资金缺口 。
按照这一比例 , 吉利汽车将在研发层面投入总和约110亿元 , 占全部融资金额的54%左右 。 其实 , 这也符合吉利汽车在研发领域的一贯行事风格 。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 , 在过去的十年里 , 吉利控股集团仅在研发这一领域 , 便已累计投入上千亿元人民币 , 在牢牢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业界普遍发展方向同时 , 陆续推出“iNTEC人性化智驾科技”、“GKUI”吉客智能生态系统等高技术品牌 , 积极推动自身向“科技类出行公司”转型 。
目前 , 吉利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共布局了中国杭州、中国宁波杭州湾、瑞典哥德堡、英国考文垂、德国法兰克福五大工程研发中心和中国上海、瑞典哥德堡、西班牙巴塞罗那、西班牙巴塞罗那、美国加州五大设计造型中心 , 旗下共有研发设计人员2万多人 。 截止到2020年9月1日 , 归属于吉利的专利及专利申请总量超过21000件 。。 此外 , 由吉利全资收购的瑞典汽车品牌沃尔沃在全球范围内也拥有三大研发中心及三大造型中心 。
得益于全球技术成果的海量积累 , 吉利形成了“平台化”、“模块化”、“通用化”、“标准化”的战略路线 , 迈向了“模块化造车”的新时代 。 当下 , 吉利汽车基于形成BMA、CMA、SPA及PMA 四大全球化基础模块架构 , 实现了从纯电到燃油、从紧凑型到中大型车型的A0级至B级全产品线覆盖 , 同时在车家互联网、新能源、自动驾驶技术和车联网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
在登上汽车销冠的宝座后 , 吉利将目光又投向了更辽阔的天空 , 提出了更未大胆的“智慧立体生态出行”概念 。 2017年11月 , 吉利控股宣布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2019年9月 , 吉利控股投资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 , 将“智慧立体生态出行”概念落到实处 。
2020年3月3日 , 全国首个民企卫星智能AIT中心落户浙江台州 , 吉利再次宣告全面布局商业卫星领域 。 吉利方面曾公开表示 , 卫星项目不仅为吉利自身“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提供基础设施 , 还为未来出行、智能制造、无人机运输、城市管理等多领域提供支撑 , 构建科技生态链优势 。 有消息称 , 吉利计划在2020年底完成首发双星的升空发射 。
由此 , 吉利早已不再单是我们印象中的“汽车品牌”了 , 未来的吉利将是一家含金量颇高的科技出行公司 , 引领着移动出行技术的发展和未来 。
跑赢市场大盘吉利汽车马太效应显现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 , 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 , 吉利控股旗下吉利汽车与几何汽车两大品牌合计销量分别为124.11万部、138.04万部和123.35万部 , 如果再加上2017年上市的领克汽车的0.6万部、12.04万部及12.81万部销量 , 吉利控股整车销售数量已连续三年领跑自主品牌车企阵营 , 市占率从年初的6.51%稳定上升至6.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