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黄家花园粮店里的小黑板


文|张连起
黄家花园西安道东口 , 马路北面挨着铁匠铺 , 扎彩作铺就是七十时年代的粮店了 。
粮店有两间门脸 , 西面的门脸就不经常打开 , 东边是铺面的门 , 经常开着 , 方便买粮食的市民进出 。
进了粮店 , 有约两米近身活动空间 , 后是一排木制粮食槽 , 粮食槽间隔有一平方米大小 , 木槽高度约有一米 。
西安|黄家花园粮店里的小黑板
本文插图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在回想一下 , 店内约有五个粮食槽 。 主要存放待售的棒子面 , 白面和机米 。 粮食槽顶部位置放着白铁漏斗 , 漏斗的旁边放着称粮食的铁秤 , 先用一个偏口白铁桶装粮食到铁称上称重 , 再用一个手握铁勺 , 往桶里增减粮食 , 保证出售粮食的重量的准确 。 粮食称好后 , 售货员就用铁勺敲敲漏斗 , 提醒一下买粮食的人将面口袋对准漏斗下口 , 再将称好的粮食倒入漏斗 , 再进入面袋子就可以了 。
西面靠墙是粮店的办公区 , 办公桌紧靠着粮食槽子 , 办公桌上有个一米二左右的平台 , 很窄 , 方便买粮人放粮本和面袋 。 平台子的下面是办公桌 , 桌上凌乱的很 , 有细绳绑着笔尖的沾水笔 , 开着口的墨水瓶 , 方的 , 扁的各式的戳子和已经没颜色的锈印泥盒 , 这些物件上都纷纷落满了灰尘 。
管写粮本的人是个眼镜叔叔 , 是天津人 , 说着一口天津话 , 带着一副度数很高的近视镜(那时叫瓶子底) , 写粮本时把粮本靠的脸很近 , 很吃力 , 但很认真 。 写完本 , 盖上戳 , 还要细细嘱咐买粮人几声 。
办公桌后面墙上挂着一个小黑板 , 用趴头钉固定在墙上 , 黑板用的都露白茬了 , 但上面的粉笔字却十分认真 。 大字写着本月供应粮食的品种和斤数 , 右边小字写着本月借粮的开始的日期 , 或山芋供应的日期及折合粮食的斤数 。 黑板上的字虽然写的很小 , 但大家看的非常认真 , 买粮食时先要掂量一下是先买粗粮还是先买细粮 , 买多买少;买完粮食眼睛也不离开小黑板 , 要把上面的内容都要记准记牢靠 , 告诉家里主事的妈妈 。
每个月人们就希望过完当月的25号 , 26日就可以借下月粮食买 , 日子过得可以缓口气 , 不紧巴了 。
西安|黄家花园粮店里的小黑板
本文插图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今 , 商业广告做的离谱 , 你睁开眼看到的就是形形色色的广告 , 吃的用的 , 擦的抹的 , 无奇不有 。 大街上 , 楼道里 , 小巷中 , 大厦顶 , 都是广告 。 入夜 , 广告更是五光十色 , 亮瞎了你的眼 。
每当想到旧时粮店的小黑板 , 想到小黑板那时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 就会感到比当下广告重要多的多 。
精选评论

  • 和缘平
    :是25日借粮 , 不是26日 。
  • ostrich平野阔5000
    :改开前的国营做到了童叟无欺 。 因为每个工作人员的收入都与本单位亏盈无关 。
  • 漫卷诗书
    :印象很深 , 恍如昨日
  • 梅江一只鹿
:我姥姥家的粮食就是在这个店里买 , 我记事时姥爷七十来岁了身体不错 , 开始买半袋粮食用手一拧袋子就背回来(我家在长沙路 , 离这儿不远)粮食多的时候就拉一个自己做的小铁轮木板车 , 哗啦啦咕噜噜地弄回来 。 我大约三四岁时有回和姥姥在排队买粮 , 自己玩着就回家了 , 害的我姥姥一路喊着跑回家找我 , 说快到个了 , 还以为你丢了 。 再有就是每年粮店来山芋那天特别热闹 , 经常卖到晚上 , 交叉的木杆上挂上百瓦大灯泡 , 大叉子装山芋 , 后来一看"挑灯夜战"这词我脑袋里就是卖山芋这埸面 。
  • 静候佳音
    :感谢作者的回忆 , 好似历历在目 。 插图画的也非常真实、细致 。 我家的粮店也是这种布局 。 到了借粮日大家就排队购买 , 记得是25号借粮 。 买山芋时排队的人更多 , 好像是1斤粮食给 5斤山芋 。 我还似乎记得 , 我小时候粮店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好像不是画中的西式领吧?记不清了 。 也可能画者画的是比较接近改革开放时的工作服吧 。 再次感谢作者和插图的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