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Q||Q推荐,腾讯重新定义敏捷

敏捷需要重构
敏捷开发奠基人RobertC.Martin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软件研发领域成功的秘诀其实是用很多小团队解决很多小问题 。 随着IT互联网的飞速扩大 , 业务规模的海量增长 , 软件开发领域走向了用大团队解决大问题 。
但大团队先天性的臃肿、迟缓、滞后的弊端 , 带来了瀑布式软件开发的效率低下 。 于是在世纪交替之际 , 软件开发领域的先驱RobertC.Martin与MartinFowler、KentBeck等人共同起草了一份后来引发全球软件革命的文件 , 是为“敏捷宣言” 。
二十年过去了 , 敏捷开发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 , 但在其落地过程中却遭遇了种种问题 , RobertC.Martin也在近期表示敏捷运动最成功的只有敏捷一词 。 在过去二十年中 , 原本简洁明了的敏捷概念已经变得含糊不清 , 精益、看板、LeSS、SAFe、现代化、技能提升等等理念让人捉摸不透 。
实际上 , 敏捷开发只是一个从众多特性化的实践中提炼出的共性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践步骤 。 在实际的工作中 , 如果企业只是照猫画虎 , 不针对自己的业务模式、团队规模等特性制定自己的敏捷开发流程 , 最终都只能流于表面 , 成效寥寥 。
腾讯是国内最早一批实践敏捷开发的企业 , 早在2006年腾讯就引入了敏捷开发的理念 , 敏捷成为腾讯研发文化的内核 。 14年后 , 腾讯用TAPD重新定义了敏捷 , 这个对内覆盖超90%业务的研发平台 , 对外服务数十个行业、数十万家企业客户的SaaS工具 , 走出了一条别样的敏捷之路 。
14年:探索、实践与重定义2006年 , 腾讯的联合创始人、CTO张志东先生提出了要创立腾讯自己的敏捷产品研发框架 , 也就是后来的TAPD——TencentAgileProductDevelopment , 腾讯敏捷研发协作平台 。
在那个年代 , 国内的敏捷开发落地并没有太多参考实践 , 预见敏捷开发革命性的企业并不多 , 大家更愿意在瀑布式的模型下按部就班地做着软件开发工作 。 腾讯借鉴了业界比较成熟的敏捷思想精髓 , 吸取了Scrum、XP、FDD的养分 , 经过在腾讯团队的敏捷沉淀实践 , 总结梳理出了这一套腾讯的敏捷产品研发模型 。
所有尝试过敏捷开发的研发团队应该都能感同身受:让团队内的研发人员认可敏捷开发这个理念有多难 。 而在腾讯这样研发人员占据半数以上的集团公司 , 推行敏捷开发更不容易 。 不易之处不仅在于理念的认可 , 更在于如何向数万研发人员做名词解释:究竟什么才是敏捷?
【InfoQ||Q推荐,腾讯重新定义敏捷】敏捷在实践中的困境也正是如此: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一千个团队有一千种敏捷实践 。 腾讯选择了扎根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 从中提炼出了重定义的腾讯式敏捷: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快速迭代 , 小步快跑 , 鼓励用户参与 , 持续交付和灰度验证 。
从认定敏捷开发的那天起 , 腾讯在内部打造了一系列的敏捷培训课程 , 组织了四百多场的敏捷培训 , 同时也组建了专业的敏捷教练团队进行指导 , 同时在公司内组织了线上和线下敏捷实践交流 , 去帮助各大团队进行敏捷经验交流和分享 。 通过建立敏捷研发文化 , 培养兴趣、影响习惯、激发动力 , 鼓励自适应 , 从而促进敏捷研发体系进一步完善、进化 。
敏捷文化的打造是上层建筑 , 一款支持实践落地的工具平台是底层基础 。 2006年起 , 腾讯研发团队开始打造这款支撑腾讯敏捷项目管理的工具平台——TAPD 。 TAPD平台可以说是沉淀、固化了腾讯最优秀团队的敏捷实践成果 。 到今天 , TAPD已经覆盖腾讯所有研发团队、各类业务线 , 沉淀了多种研发模型 , 支持了QQ、微信、王者荣耀等明星产品各个阶段的研发协作 。
在微信的创业初期 , 由于团队只有10人左右 , 所有的沟通都在Excel上完成 。 当产品小有名气时 , 团队规模扩张到了30~50人 , 为了解决版本发布周期极不稳定、经常遗漏bug等问题 , 便引入了TAPD , 尤其是其中的缺陷、迭代需求模块 , 很好地帮助团队完成了迭代节奏稳定、缺陷跟进等关键问题 。 当微信进入稳定期后 , 团队规模扩张到了数百人 , 对更完善的报表、项目进度、多项目协作以及发布跟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所幸的是 , TAPD早已能够通过更多模块和功能的配置 , 很好地给予了支持 , 也才成为了微信研发团队最值得信赖的研发及沟通协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