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深圳向新加坡看齐,要先迈过“三道坎”


每经采访人员:杨弃非每经编辑:刘艳美
每日经济新闻|深圳向新加坡看齐,要先迈过“三道坎”
本文插图
深圳 图片来源:摄图网
深圳前副市长张思平曾撰文指出 , 2003年以前 , 实践了近20年的深圳住房制度改革方向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 , 并取得了基本成功;但从2005年至2015年 , 深圳却失去保障房建设的“黄金十年” 。
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 , 深圳一面回忆1980年住房改革以来取得的成就 , 一面不得不面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错配的困境:过去十年间 , 政府保障房建设规模与市场商品房建设规模之比大体上为1:9 。
这造成的一个结果是 , 深圳人均居住面积仅27.8平方米 , 尚未达到国家和广东省最低标准线 , 超过70%的人居住在城中村 。
近日 , 在一场地产行业发布会上 ,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学凡对外宣称 , 深圳将以新加坡为榜样 , 提出一个长远目标:让将来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 。
这无异于将彻底改变深圳现有住房供给结构 。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 , 深圳的房价和改革举动一样受人关注 。 站在“全球最难买得起楼”的城市潮头 , 以新加坡为参照 , 深圳补足保障房短板还需迈过几道坎?
【每日经济新闻|深圳向新加坡看齐,要先迈过“三道坎”】供给
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 , 新加坡组屋制度的成功 , 建立在充足的组屋供给和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全民对组屋的认可之上 。
根据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的数据 , 新加坡人中 , 80%以上都居住在由政府建造的组屋中 。 若按照2019年人口规模 , 570万新加坡人口中 , 有403万为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 。 按此测算 , 新加坡组屋需要满足300余万人的居住需求 。
每日经济新闻|深圳向新加坡看齐,要先迈过“三道坎”
本文插图
新加坡夜景 图片来源:摄图网
HDB公布的2018/2019年报告透露了组屋具体建设情况 。 1960年到2018年 , 新加坡总共新增近118万套组屋 。 组屋供给数量总是略低于当下市场需求 , 并处于变动平衡中 。 比如 , 在供给最高的年份 , 1981~1985年间 , 新增组屋数量将近19万套 , 而根据组屋预约情况 , 同期房屋购买需求量大致为20.5万套 。
同样从数量上看 , 深圳保障性住房供给情况则并不乐观 。
数据显示 , 至2020年初 , 深圳住房总量增加至1082万套 , 而到2020年上半年 , 深圳累计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政策性住房约50.63万套 , 仅占住房总量5%左右 。
即便计划供给并不算高 , 深圳的执行情况仍有改善空间 。
2016年发布的《深圳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6~2020)》中提及:2006~2015年 , 深圳累计筹建保障性住房约43.3万套 , 但截至2015年 , 累计新开工保障性住房约31.2万套 , 仅占筹建总规模72.1% , 累计竣工保障性住房约17.9万套 , 仅占筹建总规模41.3% 。
为何缺口补不起来?
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曾分析指出 , 深圳供地存在严重的错配问题 。 过去十年 , 深圳住宅用地成交面积431.5万平米 , 居103个城市倒数第四 , 不到北京10%、上海5.8% 。 在30%的工业红线和50%的生态红线之下 , 可供住房使用的土地十分有限 。
相较之下 , 新加坡有更为宽松的住房土地供应策略 。 根据最新的新加坡用地计划 , 适应时下人口及生活需求变化 , 到2030年 , 住房用地占比将从现在的14%提升至17% 。
值得注意的是 , 深圳方面也透露 , “十四五”期间住房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将由过去22.1%提高到25% , 前两三年甚至可能提高到30% , 以补齐住房用地供应短板 。
除供地外 , 新加坡政府还为组屋建设提供了大量财政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