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中国古代生活在北方草原深处的一支少数民族——鲜卑( 二 )


云冈石窟的代表作 , 是第20窟的坐像 。
【爱历史】中国古代生活在北方草原深处的一支少数民族——鲜卑
文章图片
云冈石窟第20窟
佛像的脸型已经由长变圆 , 体型由粗而细 , 服饰也从胡服转为汉装 , 表现出鲜卑人汉化的趋势 。 据说 , 这尊佛代表孝文帝拓跋宏 。
就是这位拓跋宏 , 把都城从大同迁去了洛阳 。 在那里 , 一部分拓跋鲜卑人把自己彻底汉化 。
坐落在北岳恒山中的悬空寺 , 也是北魏鲜卑人建立的 。
【爱历史】中国古代生活在北方草原深处的一支少数民族——鲜卑
文章图片
悬空寺
他们在悬崖峭壁上 , 凿出了另一片神的世界 。 而鲜卑人自己的身影 , 早已被历史湮没 。
嘎仙洞
北魏建立半个世纪后 , 一个叫乌洛的小部落出人意料地告诉拓拔人 , 他们那里有一座石洞 , 是拓拔鲜卑祖先居住过的 。 当时 , 北魏皇帝立刻派官员去石洞祭祖 , 还在石洞的墙壁上刻了一篇祝文 。
嘎仙洞石室祝文拓片
乌洛人提到的石洞就在大鲜卑山里 。 后来 , 北魏没了 , 鲜卑山也不叫鲜卑山了 , 鲜卑祖先的那个石洞在哪里 , 又重新成了一个谜 。
根据史书记载推断 , 这个石洞大致在大同往北四千多公里半径的弧线内 。 但这个范围 , 大得何止数千公里 。 大地茫茫 , 上哪儿去寻找?
专家马长寿根据根据研究判断 , 这个石洞就在大兴安岭一带 。 1979年 , 一个叫米文平的学者进入大兴安岭 , 找到了一个石洞 , 石洞的名字叫嘎仙洞 。
嘎仙洞石室
米文平觉得 , 他找到的嘎仙洞 , 很像乌洛人提到的那个石洞 。 嘎仙洞是现在鄂伦春人的叫法 , 而在锡伯语里 , 嘎仙 , 就有故乡的意思 。
对拓跋鲜卑人起源的困惑 , 一直纠缠在历史学家的研究中 。 史书记载 , 根据乌洛人提供的线索 , 北魏皇帝派去祭祖的官员 , 曾经在石洞墙壁上刻有一篇祝文 。 能不能找到那篇祝文 , 是判断嘎仙洞是不是鲜卑祖先住过的石洞的关键 。
终于 , 米文平找到了 。 这时是1980年7月30日 。
【爱历史】中国古代生活在北方草原深处的一支少数民族——鲜卑
文章图片
米文平先生(右一)向学者介绍《石刻祝文》
嘎仙洞墙上的祝文 , 记载了公元443年北魏第三代皇帝派官员祭祖的全过程 。 它的发现 , 解开了历史学家多年的困惑 。
拓跋鲜卑人的祖先 , 离开这片家园之后 , 再没能回来 。
【爱历史】中国古代生活在北方草原深处的一支少数民族——鲜卑
文章图片
嘎仙洞祝文
当他们后代的生活在大同展开的时候 , 这个民族正处于上升的过程中 。 他们走出深山石洞 , 有过森林草原 , 走进了另一片天地 。 没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 反而让他们更容易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 。
司马金龙墓
1965年冬 , 大同市东南石家寨村 , 村民在基建打井过程中发现一处墓葬 , 随即大同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发掘 , 出土三块石墓志 , 为《司马金龙墓表》、《司马金龙墓志铭》和《姬辰墓铭》 , 证明了墓主人是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 。
【爱历史】中国古代生活在北方草原深处的一支少数民族——鲜卑
文章图片
司马金龙墓志铭
司马金龙 , 祖上是东晋皇族 , 但在大同 , 汉人司马金龙做了拓跋鲜卑朝廷里的官员 。 拓跋焘初期对司马氏等中原晋臣的重用 , 就是为了加速南北的融合 , 促进国家的发展 。
司马金龙在魏都平城走完了他功名显赫的一生 , 文明太后冯氏与孝文皇帝下令为这位东晋皇族的后代举办高规格的葬礼 。
【爱历史】中国古代生活在北方草原深处的一支少数民族——鲜卑
文章图片
司马金龙墓骑兵俑
随葬品中 , 精美绝伦的器物比比皆是 。 器物风格南北交融 , 折射出琅琊王家族精致而华丽的生活 。
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 , 就是这件列女古贤漆画屏风及构件 。
【爱历史】中国古代生活在北方草原深处的一支少数民族——鲜卑
文章图片
司马金龙木板漆画(复制品)
木板漆画是典型的中原风格 , 上面画着汉族人非常熟悉的烈女和孝子的故事 。 漆画与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在风格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
【爱历史】中国古代生活在北方草原深处的一支少数民族——鲜卑
文章图片
司马金龙木板漆画
司马金龙死于公元484年 , 早于正式改革以及迁都之前 。 但在这期间 , 由于冯太后的支持和教导 , 孝文帝已经深深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 这些影响也必定影响到了朝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