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哥文史|古代公立学校的起源与发展: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都有哪些出路?( 二 )


所以在两汉时期的学校中 , 儒学、经学是必修科目 。 倘若一个学子 , 并非是世家出身 , 那么他便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博取功名利禄 。
具体流程是:幼时参加家乡中的私人学馆 , 向老师学习基本的通识教育 。 当然 , 哪怕是此时的蒙养教学 , 都是以儒学为基础的 。 待到成年以后 , 如果想学习更进一步的知识 , 便需要前往太学 , 学习更加高级的经学 。
(四)、魏晋专科教育
魏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 虽然依旧以儒学为主 , 但不再独尊儒术 。 曹魏明帝在位时 , 朝廷采纳大臣卫凯的建议 , 在官学中设置"律博士" , 用来专门教授刑律知识 。
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后 , 还设置了"书博士" , 以钟繇、胡昭两人的书法作品为准 , 当时人语云:"钟氏小巧 , 胡氏豪放 。 "
由此可见 , 魏晋时期的教育方向 , 已经趋向多元化、全面化的发展 。 从西晋后期开始 , 国家动荡不安 , 官学遭到打压 , 魏晋士族的家庭教育也因此兴起 。 与此同时 , 玄学、史学以及一些科学知识 , 也开始被人提及 。
刘宋文帝在位时 , 开设四大学馆 , 分别为儒、史、玄、文四个主流科目 。 不久之后 , 朝廷又增添医学科 。
可以看到 , 这是官学历史上首次出现分科教学 。 尽管南朝存在时间不长 , 但这种分科教育的方式 , 对后世官学开办也产生了一定积极意义 。
翔哥文史|古代公立学校的起源与发展: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都有哪些出路?
文章图片
(五)唐代考试制度
唐代设立的官学 , 对于专科的划分 , 更为具体详尽 。 当时的主流科目有:律法、算术、书法、医学、工学、音乐、天文以及兽医学 。
此举不仅使得朝廷的储备人才源源不断 , 还让学子有了更多的选择 。 就连海外之地 , 如日本、新罗等地 , 都派遣留学生来唐 , 学习各种先进的文化知识 。
有趣的是 , 唐代官学对于学子的选拔 , 也更加灵活与多变 。 在当时 , 学校便设立了丰富的考试制度 , 主要有旬(一旬为十日)考、月考、季考与岁考 。 学子只有完成相应的考核目标 , 才能继续升学 。
就算要参加科举考试 , 同样要求学子通过两门或三门考核 。 在此期间 , 成绩太差的、习惯旷课的、品行不好的学子 , 学校都会直接将他们开除掉 。
翔哥文史|古代公立学校的起源与发展: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都有哪些出路?
文章图片
(六)宋代分级学校
宋代以后的学校 , 在规章制度基本沿袭唐代上 , 也作出过一些变革 , 但总体方向不变 。 值得称赞的是 , 在宋建立后 , 地区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
宋代的地方学校分为两级 , 一种是州府设立的州学或府学 , 另一种由县设立 , 自然称之为县学 。 而且在地方学校中 , 一般都会有学生宿舍 。
显然 , 这是宋代重文抑武国策带来的成果 。 但不可否认 , 宋人接受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 , 是非常可观的 。
翔哥文史|古代公立学校的起源与发展: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都有哪些出路?
文章图片
上述可见 , 历代朝廷对于学校的建设 , 都是十分重视的 。 正所谓"为政之要 , 惟在用人" , 只要国家能涌现出各类人才 , 并将它们放到合适地方 , 那还愁国家不兴盛吗?
在此情形之下 , 古代毕业生的首个出路 , 便是进入国家的官员体系内 。 说白了 , 就是考"公务员" , 端上铁饭碗 。
比如东汉年间的经学博士 , 在通过考察之后 , 或是留任太学 , 继续教授弟子 , 或是进入仕途 , 在官场中大展拳脚 。
纵观各个朝代 , 大部分政府对于官员的福利 , 还是蛮不错的 。 尤其是宋代 , 只要官员在任期内表现出色 , 不经常犯错 , 那他们在退休之后 , 国家还会给他们发全俸的退休金 , 而各种节假日的嘘寒问暖 , 也同样不会少 。
但随着全国教育的普及 , 导致学员数量激增 。 这个时候 , 官场趋于饱和 , 这便意味着大批学子想要进入仕途 , 就需要自身有更强的竞争力 。 当然 , 如果无法完成当官的愿望 , 这些毕业生还是有其他出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