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衣心理|真相揭开后,宝妈纷纷自省中,新华社记者调查英语早教
在兰州 , 两位新华社的采访人员 , 对于现在早教市场上 , 各种英语班进行了一个走访调查 , 最后发现 , 很多的英语班都是非常的“有问题” , 并且 , 除了昂贵的价格之外 , 给孩子带来的英语早教并没有任何的好处 , 相反的 , 是会带着孩子走向一个陷阱 。 但是 , 如今早教英语已经成为了一个流行趋势 , 很多的家长都是喜欢给孩子报各种的英语早教班 , 希望孩子从小就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 于是下尽功夫 , 到处寻找最好的补习班 , 之后将孩子送进去 , 渴望孩子就此成龙成凤 。 但是 , 有哪些父母知道 , 有些时候 , 孩子参加的这些所谓的国际英语补习班 , 根本没有应有的教育资格 , 所以 , 有时候的步步领先 , 其实是孩子在被迫步步入坑 。
文章图片
那么 , 对于孩子出现的这种学习现状 , 父母究竟应该怎样面对和处理呢?首先 , 大家来看一下 , 关于孩子的学习 , 父母导致孩子步步领先变成步步入坑的理由吧 。 他不够开朗?邻居家的孩子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 , 在3岁的时候 , 他就已经非常害羞 , 见面的时候 , 很少与大家打招呼 , 于是 , 邻居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勇敢一点 , 因此 , 就在孩子3岁的时候 , 给孩子报了一个所谓的“交友班” , 想着可以锻炼孩子的交友能力 , 但是 , 孩子小的时候 , 比较内向真的不好吗?如果仔细观察孩子 , 你会发现 , 自从孩子出生之后 , 前六个月的时候 , 孩子还处于对世界比较好奇的阶段 , 因此 , 无论谁的拥抱 , 孩子都是非常愿意接受 , 但是当六个月过后 , 孩子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戒备意识 , 从而开始远离其他不熟悉的人 。
文章图片
所以 , 三岁的孩子不喜欢交往 , 不喜欢开朗 , 是一个正常现象 , 所以 , 此时逼迫孩子 , 用外界的方式 , 去刺激孩子 , 会扰乱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自然发育 。 他不够聪明?在河南的一家早教培训机构 , 一个早教班级的收费标准 , 在节课150元左右 , 而且一节课只有45分钟到60分钟 , 已经非常昂贵了 , 但是依旧会有很多的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往这样的早教班 , 甚至在一个专门开发孩子大脑的班级里面 , 已经开始争抢名额 , 原因很简单 ,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够聪明 , 从起跑线的时候 , 就开始超越自己身边的人 。 但是 , 很明显 , 这是一个超级大坑 , 可是依旧有很多的家长抵不住诱惑 , 亲自将孩子扔了进去 。 为何有这种逆天大转变 , 背后真相有多少?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书中曾经提及 , 孩子在5岁之前 , 是大脑开发的最佳阶段 , 因此 , 有很多的家长即使知道早教是一个大坑 , 但还是愿意培养出一个天才宝宝 。
文章图片
但是 , 对于这种步步领先变成步步入坑 , 背后的真相却是让人不得不沉默 。 父母上班没时间 , 老人带孩子会有代沟 。 很多父母因为孩子未来的学费 , 几乎是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 。 例如闺蜜的家庭 , 闺蜜和她的丈夫都是一个文员 , 因此 , 工资很少 , 并且也是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 一直和老人住在一起 , 所以 , 为了孩子未来 , 闺蜜既不想因为老人带孩子 , 出现各种问题 , 也不想自己在家里带孩子 , 错过最佳的升职期间 , 所以 , 便决定将孩子送往了早教班 , 为的就是 , 能够更快一点 , 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 给孩子铺垫一个较好物质基础 。 不跟随潮流 , 孩子则会显得鹤立鸡群 。 随着早教班的流行 , 最近小丽发现了孩子的变化 , 在孩子所在的大班班级里面 , 有很多的孩子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才艺 , 所以 , 当自己的孩子处于那些孩子之间 , 小丽看到了最心疼的一幕 。 那是一次幼儿园组织的联欢会 , 很多的孩子都上台演出了 , 唯有自己的孩子在下面一直鼓掌 , 于是 , 看起来 , 自己的孩子显得特别的落后 , 因此 , 小丽为了让孩子跟随住其他孩子的步伐 , 给孩子报了早教班 。
- 温温考老师|思鸿教育幼教科目二重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趋势
- 知愈心理|接纳不完美的孩子,修正不完美的自己,知愈心理:天下父母必修课
- 佳禾国际家政|说长长就好了,真相让人意外,总让宝宝左右侧睡
- 暖妈育儿经|家长别担心,别强求娃改变,心理学家:孩子内向、不合群并非缺点
- CiCi妈妈说育儿|到底拼的是什么?一位北大毕业的老师道出其中真相,孩子优秀背后
- 第一心理|很有可能缺乏安全感,千万重视,如果孩子喜欢这种颜色
- 三清心理感悟|家长要引导孩子做到,孩子居家学习如何才高效?两个关键点
- 小鸿儿妈妈|父母要知道,宝宝总是喜欢打人?行为背后蕴含的婴幼儿心理学
- 儿科医生鲍秀兰|别不知道!,想要孩子内心强大?爸妈可要从小给娃这几种心理营养
- 育儿地带儿|一定要和孩子玩起来,''过家家''背后藏着你不知道的儿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