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箭扣长城修缮工程( 二 )

垛口墙上绑着一根白色塑料管 , 采访人员问起用途 , 程永茂介绍:“这是输水管 。 长城修缮面临的第三个困难是用水难 。 我们所处的位置海拔1000多米 , 需要用3个高压水泵逐级提水 。 ”

修旧如旧少干预

从箭扣关往东 , 翻过封护的墙体 , 来到箭扣长城三期修缮工程的西至点——130号敌楼 。 环视四周 , 只见敌楼外墙有的已经剥落 , 露出墙体内的碎石填心 。 地面面砖也不是完整的新砖 , 上面的裂缝清晰可见 。 这里看起来十分原始 , 似乎没有修过的痕迹 。 “你看不出来就对了 。 ”程永茂笑着说 , “我们就是要在确保长城本体安全的前提下 , 尽可能做到最小干预 , 保持原有的风貌 。 ”

他指着敌楼的一处箭窗说:“上部墙体已经垮塌无存 , 为了让人们看出它原来的建筑结构 , 同时起到加固作用 , 我们用旧墙砖在箭窗顶部向外砌出两三块砖的宽度 , 但没有恢复成完整的封闭式结构 , 保留了它的‘残味’ 。 ”

敌楼内一层的拱券顶增设了木结构加固支顶措施 , 将券顶和两边的墙体连接起来 , 起到支护楼顶的作用 。 程永茂介绍 , 这是一种可逆的临时措施 , 不会对长城本体造成破坏 , 体现了最小干预的宗旨 。

出敌楼继续向东走 , 两边的垛口墙看起来比常见的要矮不少 。 “这也是坍塌后修缮的 。 ”程永茂说 , “我们捡回散落的旧砖重新砌好 , 恢复2-3层墙砖的高度 , 而不是原来一人多高的高度 。 既让人意识到垛口墙的存在 , 又起到挡水的作用 , 同时能保障行人安全 。 当旧砖不够用时 , 慎重增加新砖 。 ”

在长城上行走 , 不时会遇到条石台阶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有些台阶面砖已经剥落 , 露出下层的衬砖 , 有的甚至面砖、衬砖都剥落殆尽 , 裸露最下层碎石填充的墙心 。 显然 , 破损的台阶没有过度修缮 , 只是把原有的建筑材料归砌回位、进行固定 , 还保留了断茬儿 , 但踩在上面却很稳固结实 。

程永茂介绍 , 长城修缮分为几种 , 有抢险 , 有复原 , 也有为迎接游客而加装保护性设施 。 其中 , 抢险修缮的干预量最小 , 对历史信息的保留最充分 。 此次箭扣长城的抢险修缮以排除安全隐患、保证文物建筑安全为主要目的 , 在施工上坚持原本形制、原来做法、原有材料、原用工艺的“四原”原则 , 保留箭扣长城“惊、险、奇、特、绝、野”的特色 , 保护长城及周边整体风貌 。

花甲老将护长城

继续向东 , 穿过“单边蹭”“翻石过海”“鬼见愁” , 时而需要手脚并用攀爬几近垂直的陡坡 , 时而需要侧身收腹钻石缝 , 时而会走过一边是峭壁一边是万丈悬崖的小道 。 在如此险峻的长城上穿行 , 采访人员不时感到腿软 , 而64岁的程永茂却习以为常、步履矫健 。 为了保障修缮工程质量 , 他每周至少爬一次长城 , 多则爬三四次 , 到施工现场检查指导 。

程永茂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怀柔人 , 从小就对长城比较熟悉 。 1973年他开始做瓦匠学徒 , 1991年初涉古建修缮 , 负责红螺寺大殿复建工程的瓦作施工 。 在这一工程中 , 程永茂认识了瓦作专家朴学林 , 并拜他为师 。 兴隆门是明清两代紫禁城及皇家建筑初建与修缮的主要参建作坊之一 , 朴学林则是兴隆门瓦作第十五代景字辈传人、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 。 得到朴学林真传的程永茂 , 从此真正走上了古建保护与修缮之路 。 他主持了太庙牺牲所、广济寺下院藏经阁、八大处公园四处大悲寺等修缮工程 , 并担任国家级重点工程天安门城台保护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 。 从2004年起 , 程永茂开始从事长城修缮工作 , 带领团队完成怀柔区内总长近2万米的长城抢险加固任务 。 在十多年的实践中 , 程永茂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五随”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