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为何宁愿让铁牛“蹲”在露天,也不敢把它吊走

黄河是我们中国人的母亲河 , 它澎湃的波涛和汹涌的气势让从古至今的人都感到发自灵魂的震撼 。 不论是贩夫走卒 , 又或者是英雄豪杰 , 还是文人墨客 , 在看到翻涌的黄河之水时都不免感慨万千 。 比如李白曾经就这样写到:
“君不见 , 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回 。
【爱历史】为何宁愿让铁牛“蹲”在露天,也不敢把它吊走】君不见 , 高堂明镜悲白发 , 朝如青丝暮成雪 。 ”
【爱历史】为何宁愿让铁牛“蹲”在露天,也不敢把它吊走
文章图片
古人云:“不到黄河心不死 。 ”大约就是黄河给人的这种震撼感太强了 , 看了黄河之后 , 就没啥“作”的心思了 。 然而中国古人又特别的具有战天斗地的豪情 , 在别的民族面临大洪水选择躲上船去逃命的时候 , 我们的人王大禹带领起大家开展了长达13年的治水运动 。 大禹终究还是降伏了中国境内的水患 , 但是与水患的斗争却并没有就此停止 。
黄河水患就是一个始终伴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问题 , 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黄河治水故事 。 《史记》记载 , 黄河西边的秦国为了进攻河东之地 , 自哀蒲州一带修建了河桥 。 因为这块地黄河经常涨水退水 , 所以只能以浮桥的形式修建 , 历朝历代都沿袭了秦朝在这里造浮桥的习惯 。
【爱历史】为何宁愿让铁牛“蹲”在露天,也不敢把它吊走
文章图片
后来这段桥被专门称为蒲津桥 。 蒲津桥附近则是蒲津渡 , 这个地方地势险要 , 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 , 经常打仗 。 到了唐朝 , 这里逐渐稳定下来 , 并且发展成了当时的6大雄城之一 。 但是汹涌的黄河水却成了当地一个非常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因素 , 因此唐朝的朝廷决定下决心防备这里的水患 。
公元725年 , 唐玄宗下令让地方官员针对不太安全的蒲津渡桥进行改造 , 以适应整个河东以及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 兵部尚书张说对这项伟大的工程进行总负责 。 他考虑到黄河水经常泛滥 , 如果还是用浮桥的话 , 肯定会不利于往来的商人、旅客的过往 , 对河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肯定会造成巨大的制约 。
【爱历史】为何宁愿让铁牛“蹲”在露天,也不敢把它吊走
文章图片
于是张说在命人加固石堤之后 , 完全改变了曾经的浮桥的结构 。 他将之前的木桩改为了铁牛 , 易笮索为铁链 。 这铁牛为一整个金属结构 , 高达1.9米 , 长达3米 , 宽有1.3米 , 重量有30000吨 。 这么一具巨大的铁牛 , 直接耗去了当年铁产量的4分之一!那么为什么张说要弄这样几头铁牛呢?
原来 , 按照中国古代的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 牛是专门克制水的 。 《易经》当中这样写到:“牛象坤 , 坤为土 , 土胜水 。 ”所以按照牛能够克制水的原理 , 张说浇铸了这么几头铁牛 。 当然 , 最直接的原因还是铁牛重量重 , 禁得起大风大浪的冲击和拉扯 , 不会被黄河当时暴起的大浪直接拖走 。
【爱历史】为何宁愿让铁牛“蹲”在露天,也不敢把它吊走
文章图片
不过扛过了天灾的铁牛最终还是没有躲过人祸 。 因为战乱的原因 , 最终铁牛沉入了泥沙之中 。 20世纪40年代 , 人民还能在枯水季节摸到躺在泥沙里面的铁牛 , 甚至有的倒霉的船只还会在过往的时候碰上铁牛 , 导致船底被划破 。 但是等到三峡门水库蓄水之后 , 黄河河床开始淤积 , 黄河河道西移 , 所以铁牛也埋进了更深的黄河当中 。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相关考古人员开始探索蒲津渡的遗址 。 1989年 , 人们终于将4只沉睡在河底1200年的铁牛给“唤醒” , 并且将它们“请”到了陆地上来 , 与此同时还有铁人、七星铁柱等镇河“神器”都被一次性打捞了出来 。 可是奇怪的是 , 铁牛们被捞出来之后却仅仅只是就近露天堆放 , 为什么没有进行防护措施呢?专家:想但是不能?
【爱历史】为何宁愿让铁牛“蹲”在露天,也不敢把它吊走
文章图片
原来这铁牛毕竟在水底沉睡了上千年了 , 水流、漩涡在其体内造成了各种应力伤害 。 虽然由于古人超凡的技术使得这几头铁牛在水里躺了上千年也没有强烈的锈蚀 , 但是如果再“折腾”它们 , 到处搬来搬去的话 , 那么铁牛很可能在运输的过程中磕磕碰碰而导致损害 。 所以专家们宁愿让铁牛“蹲”在露天 , 也不敢把它吊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