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影霞|小巷老裁缝刘影霞:飞针走线三十载 巧手缝出岁月情( 二 )


当时刘影霞一个月22元的工钱 , 要拿出10元钱寄给母亲 , 改善家人的生活 。 “发工资那天 , 饭都不吃了 , 赶紧跑到镇里先寄钱 。 ”刘影霞说 , 那时候除了收到母亲的来信 , 发工资就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
手艺精湛远近居民爱找她缝补衣服
白天忙着开荒 , 晚上刘影霞当起了业余裁缝 。 彼时 , 东平农场还没人会裁剪、缝制衣服 , 刘影霞让老乡帮忙买了她人生中第一台缝纫机 。 夜晚摸着黑 , 对着母亲买来的工具书 , 自己摸索裁剪、缝制衣服 。
“没想到一学就会了 。 ”刘影霞说 , 从那以后自己不仅“承包”了家人的衣服 , 同事看到她的手艺不错 , 也经常买了布请她帮忙做衣服 。
时光随着刘影霞手中针线的转动而流逝 , 转眼间24年过去了 。 刘影霞适应了当地的环境 , 不仅学会了普通话、粤语、苗语、海南话等语言 , 还成了家 , 买了地 , 盖了房 。 但年龄越大 , 刘影霞想回家的念想越来越深了:“母亲老了 , 孩子大了 , 再不回去就真的回不去了 。 ”
“我离开家的时候就跟母亲说过 , 我肯定会回来照顾她 。 ”刘影霞说 , 想法一旦有了便再也放不下 。
1992年 , 刘影霞一家卖地卖房 , 收拾家当 , 启程回乡 。
阔别20多年回到梅城 , 家乡的变化让刘影霞百感交集:“当初离开的时候百花洲还是农村 , 回来却见高楼已拔地而起 , 母亲也白了头 。 ”
也正是这一年 , 刘影霞开始在百花洲摆起了摊档 。
决定摆摊前 , 刘影霞做了一番市场调查 。 当时百花洲有五六个裁缝 , 刘影霞经常跑到他们档口前观察 , “看了好久 , 我认为自己手艺不比他们差 。 ”刘影霞就此入了这一行 。
凭借精湛的手艺 , 刘影霞很快将裁缝铺经营得有声有色 。 附近的居民都爱找她缝制、缝补衣服 , 有时衣服堆得小山那么高 。
再复杂的衣服 , 只要客户有需求 , 刘影霞总有法子搞定 。
“阿姨婆 , 我这裤头能改吗?”
“没问题 。 ”
刘影霞从客户手中接过裤子 , 只瞅了一眼 , 便得出了“破解方程” 。 她先是挑线拆开裤头 , 量好多余的尺寸 , 随后熟练地蹬踩着缝纫机 , 机头上的线轴也在机针上下运动中不停地转动 , 丝线如流水般缝入衣服之中 。 不一会儿 , 一件尺码过大的裤子就按照客户的需求改好了 。
改好之后 , 刘影霞将裤头摊放在桌上 , 拿着熨斗一遍遍来回熨烫 , “这一步是收尾了 , 也是关键一步 , 不熨烫一下 , 缝补处看起来不服帖 , 影响美观 。 ”刘影霞边忙活边给采访人员介绍道 。
“阿姨婆补的衣服 , 针脚一向很整齐 。 ”顾客王阿姨说 , 自己居住在百花洲附近 , 是刘影霞十几年的老顾客了 , 衣服拿给刘姨修补 , 她很放心 。
自立自强只要干得动就继续干
不知不觉间 , 刘影霞已在百花洲摆摊近30年了 。
岁月在刘影霞脸上雕刻了一道道深沟 , 灯光照映下清晰可见 。 长时间低头缝补衣服 , 也让刘影霞弯了腰 。
这些年来 , 刘影霞凭着勤劳的双手 , 为百花洲的居民们补了数不清的衣服 。 但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 , 刘影霞明显感觉到了裁缝行业江河日下 。
以前周边的实体店生意旺盛时 , 店家都会把需要修补的衣服交给刘影霞 , 她总忙不过来 。 “有了电商以后 , 实体店生意差了很多 , 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 , 拿到我这里修补的衣服基本没了 。 ”刘影霞说 , 现在经常光顾她生意的大多是老客户 。
生意少了 , 原先的老裁缝陆续选择了离开 , 只有刘影霞还在坚守 。
“早先我儿子劝我 , 年纪大了就不要干了 。 我在家待了两天 , 又偷偷跑了出来 。 ”刘影霞说自己是闲不住的人 , 趁现在身体还很硬朗 , 能做多少是多少 。
儿子执拗不过刘影霞 , 只能由着她来 。
年轻时努力拼搏、孝顺母亲 , 年老后自立自强、不给子女添麻烦 , 刘影霞身上有着典型的客家妇女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