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诸子百家也是势利眼,看人穿衣戴帽就能确定他的精神走向

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较为重视衣着服饰 , 俗话说“人靠衣装 , 佛靠金装” , 可见服饰对于一个人的外貌与精神气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
不仅如此 , 现代社会之中出入不同场合也要穿戴不同的衣着服饰 , 更有甚者会从衣着服饰判断一个人的地位与财富 。
这种仅凭衣着判断人的财富与地位的情况 , 不仅发生在现代社会 , 早在几千年前 , 诸子百家就已经开始凭借着穿衣戴帽来判断一个人的精神走向了 。
【爱历史】诸子百家也是势利眼,看人穿衣戴帽就能确定他的精神走向】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开始提出了自己的服装观念 , 这个时期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服饰变革时期 。
【爱历史】诸子百家也是势利眼,看人穿衣戴帽就能确定他的精神走向
文章图片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服饰观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率先提出了有关服饰的观念与学说 , 并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甚至许多观念流传至今 。 《论语》一书中记载道:“质胜文则野 ,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 然后君子” 。
这句话代表的便是孔子对于人的衣着服饰的观点 。 这句话本意指的是人要有恰当的礼仪与合适的性情 , 而不能鲁莽或者是过于虚浮 。
东汉的经学家包咸认为 , 野便是野人的意思 , 质是本质 , 文则是文采的意思 。
上半句的意思是说即便一个人的内心品德很好 , 但是缺少礼文的教导 , 这类人便显得粗鄙 , 只能称得上是个野人 。
【爱历史】诸子百家也是势利眼,看人穿衣戴帽就能确定他的精神走向
文章图片
孔子
下半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即便学识丰富 , 但是文采胜于本质道德也显得极其虚伪 。 而站在服饰的角度上看 , 孔子则是认为服饰和人的内心要达成一致 。
一个人的穿衣戴帽一定要与这个人的本质文采与道德相一致 。
另外孔子还提出了“宪章文武”的观点 , 他认为服饰可以不分地位高低尊卑长幼 , 一切都应该由一个人懂得的礼法判断 。 道家则提出“被褐怀玉” , 认为服装应该从实际出发 , 不必拘束于礼法德行 。
道家对于服装观秉持一种实用态度 , 道家认为服装不必具备审美功能 , 仅需防寒保暖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即可 。 这种观点关注的是服装本身的作用 , 但是这种看法并不利于当时服装产业的发展 。
【爱历史】诸子百家也是势利眼,看人穿衣戴帽就能确定他的精神走向
文章图片
孔子
墨家的主张和道家的观点极为相似 , 都认为服装不必追求奢华而应该追求实用价值 。
墨家还认为在穿衣戴帽上应当节俭 , 只需足够维持日常生活即可 , 不能铺张浪费 。
诸子百家在提出不同的服装观念时 , 诸侯各国对于自己国家内百姓穿衣打扮的标准也各不相同 。 比如齐景公喜好奢华艳丽的服饰 , 因此他总是用黄金珠玉一类的宝物装饰衣物 , 许多贵族也纷纷效仿 。
而晋文公则与之完全相反 , 晋文公偏爱布衣 , 经常穿着略显粗糙的布衣出行 。 当时不仅王公贵族的穿衣打扮会影响服饰变革的潮流 , 极为美貌的女子同样会引起百姓的效仿 。 有名的美女西施的穿衣打扮在当时 , 也经常会引人效仿 。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 , 不同诸侯国内不同阶层百姓的打扮也十分有趣 。
【爱历史】诸子百家也是势利眼,看人穿衣戴帽就能确定他的精神走向
文章图片
晋文公
不同民族服饰特点
春秋战国以前 , 百姓一般身着粗布衣 , 遇上重大节日或重要场合则会选择穿着深衣 。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 百姓的服饰也开始变得丰富变样 。
随着诸子百家服装观地提出 , 战国时期的深衣造型款式也发生了变化 。
比如儒家提出礼法应与服装一致 , 因此深衣总是做成圆袖口 , 领子又总是呈现方形 , 并且对应着规、矩、绳、权、衡五种原理 。 之所以这样改变深衣的款式 , 是因为这样合乎儒家重礼法的规矩 。
另外在服装用料上也发生了改变 , 由于深衣是用于重要场合 , 因此一般采用高级丝织品的面料进行制作 , 花纹颜色也极为艳丽 。 不过上流阶层一般都会将深衣作为常服来穿着 , 而普通百姓只是穿着粗布麻衣来进行日常劳作 。
【爱历史】诸子百家也是势利眼,看人穿衣戴帽就能确定他的精神走向
文章图片
儒家
另外不仅是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有着自己的服装观念 , 边远地区的胡族人也有着自己对于服装的理解 。
“胡服骑射”一词便直接地点名了胡人的服装与汉族人的服装是不同的 。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地区的服装是短上衣配长裤 , 并且衣物都做得比较贴身 , 便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进行骑射打猎等活动 。